近日,南京最高氣溫持續35℃左右,對戶外工作者而言,猶如一場“烤”驗。在長江南岸,新港醫藥總部基地一期項目施工現場,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數百名工人如精密齒輪般分布在測量、塔吊、鋼筋轉運等崗位上,他們揮汗如雨,爭分奪秒地為項目建設出力。
鋼筋工倪海銳:烈日下的“鋼鐵搬運工”
今年40歲的鋼筋工倪海銳,來自江蘇淮安,投身建筑行業已有11年。如今,他正堅守在新港醫藥總部基地一期項目的鋼筋轉運崗位上。長期在戶外勞作,讓他的皮膚變得黝黑粗糙,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些。談及這份辛苦,他笑道:“跟養家糊口比起來,這不算什么。”
在工地上,6棟建筑整齊排列,加工好的鋼筋材料整齊堆放在工地靠墻一側。倪海銳的工作就是接收這些鋼筋,將它們仔細分類放好,根據各棟建筑不同樓層的需求,及時轉運上去。“一般情況下,都會提前通知我需要哪種類型的鋼筋。”倪海銳介紹道,“塔吊會根據信號工的指揮,緩緩落鉤到地面,我負責把鋼筋綁好綁牢,再由塔吊送到指定位置。”大部分鋼筋依靠塔吊運輸,但有時遇到緊急情況,缺一兩根鋼筋且要得急,倪海銳就會自己扛過去。長期暴露在烈日下,鋼筋被曬得滾燙,即便隔著勞保手套,也能感受到那股熱意。而倪海銳裸露的胳膊上,一塊被鋼筋磨破的傷口格外顯眼。
7月15日下午2點,工地上的檢測儀顯示氣溫已達35℃。此時,倪海銳正全神貫注地忙碌著。落鉤、精準套好鋼筋、扣好環扣、再用力擰緊,這一系列動作,倪海銳要做兩遍,因為一捆鋼筋需要綁兩頭。他手法嫻熟,動作利落,大約兩三分鐘,一捆鋼筋就綁好了。隨后,他迅速示意塔吊信號工,信號工仔細檢查吊物后,通知塔吊司機進行吊運。
目前正值鋼筋用料高峰期,倪海銳的工作量劇增,每天要轉運數十噸鋼筋。在戶外作業沒一會兒,他的衣服就被汗水濕透。“有時候干活都不敢低頭,一低頭,汗水就流進眼睛里,辣得眼睛生疼。”他無奈道,有時熱得連話都不想說,只想不停地喝水,每天要喝三四升水。趁著中午休息的間隙,他才能匆匆回去換身干爽的衣服。
塔吊信號工劉麗娟:烈日下的“安全守護者”
和倪海銳一樣,塔吊信號工也在戶外承受著高溫的煎熬。在起吊過程中,塔吊信號工的眼睛必須緊緊跟著吊物移動,有時會正對刺眼的陽光,眼睛被照得生疼。今年47歲的劉麗娟,從事塔吊信號工作已有七八年。她深知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即便陽光再刺眼,為了確保塔吊安全運行,防止碰撞等事故發生,她也必須全神貫注地盯著。“尤其是樓層上的卸料平臺,塔吊司機存在視線盲區,我們必須格外留意。”劉麗娟認真地說。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盡管劉麗娟做了充分的防曬措施,但她的臉還是被曬得黝黑。她打趣道:“現在不齜牙都看不出臉了。”劉麗娟來自東北,她的愛人是塔吊司機,不過目前不在南京,而是在連云港的一個工地上干活。“最近天熱,我們也會經常打電話提醒對方,注意防暑降溫。”劉麗娟笑著說,言語中透露出對彼此的關心。
項目部:多措并舉為工人撐起“清涼傘”
工程進度要趕,高溫也要防范。新港醫藥總部基地一期項目安全總監饒萬介紹,項目部采取了一系列貼心且有效的防暑降溫措施。采購了人丹、藿香正氣液、綠豆湯、鹽汽水等豐富的防暑降溫用品,不僅足量分發給每個工人,還在工地進出口設置了防暑用品應急點,方便工人按需取用。“項目上的會議室也對工人開放,供工人中午臨時休息。”饒萬說,項目部之前還專門組織了防暑降溫演習,詳細教工人中暑后應該采取的正確措施。根據氣溫變化,項目部還及時調整了作業時間,尤其是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的高溫時段,安排工人避開高溫時段作業,確保工人的身體健康和施工安全。
饒萬介紹,該項目坐落于南京經開區新港片區,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將建設總部研發辦公、中試加速、生產類型高標準產業載體,并配建污水處理站及危化品管理平臺。根據目前的施工安排,預計今年7月底主體結構將順利封頂。作為南京新港生物醫藥產業園總部核心區,園區聚焦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制造等產業領域,積極引進總部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將于2026年年中竣工交付。
在這炎炎烈日下,新港醫藥總部基地一期項目的建設者們不畏高溫,堅守崗位,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他們的努力下,新港醫藥總部基地一期項目必將如期建成,為南京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偉娟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