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光東村的稻田埂上,風一吹,稻浪里飄來的都是稻田特有的自然清香味兒。
18日的陽光正好,“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記者們欣賞著稻田之美,品味著鄉村的獨特韻味。蹲下身與稻田合影,發現稻田里時不時有小青蛙跳過,一派歲月靜好!
和龍市淳哲有機大米有限公司經理金君忙完手頭工作,來到村里,與記者們坐在一起,說起了“嗎西達”大米的故事。“‘嗎西達’就是我們朝鮮族語‘好吃’的意思,我們的商標就是‘嗎西達’,也就是好吃,所以我們種出的大米就不能不好吃。”金君說。
這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光東村“土著”,2009年帶著一個念頭回村:“日本大米做得精,賣得也貴,咱光東村的米一點不差。”于是他把精力都投入在這上面,他要做小包裝,要做精,“我想中國是有很大的市場的,所以我回來了,開始做大米。”
事實證明,他沒說錯——光東村就在北緯42°的黃金水稻種植帶上,土地好,是35公分以上的黑土地。這里種的大米,呼吸到的空氣是清新的,“半徑30公里以內沒有污染源。”金君說。而且灌溉的水,源頭是長白山沒有污染的水源,連水溫都透著巧勁兒,“我們這地塊,處于平崗平原的最末端,每流1千米水溫升溫0.6℃,到了末端,水渠的水溫比較高,水溫大約是二十二三度左右。”金君說。水稻在這樣的環境下種出來,口感很好。
“我們的大米早上燜的飯,第二天還像剛做出來一樣,還是軟糯Q彈!”金君說。這大米不只是口感,它的“履歷”也亮眼,2018年就裝上了物聯網設備,在辦公室里就能看稻田的各種情況。不僅如此,它的加工都透著精致——都是小包裝,去年就銷售了有機大米1200多噸。 “以前每斤是3塊錢左右,現在每斤是7.5元左右。”金君算起賬來,眼里全是笑。
這粒米里,藏著返鄉人的初心,浸著北緯42°的饋贈,更映照著鄉村在精耕細作中煥發的勃勃生機,好日子就像這軟糯Q彈的米飯,越品越有滋味。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李易書 文/圖
攝像 馬瑞
制作 王禹
初審:劉星彤
復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