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590篇文章
認識肌少癥
肌少癥(Sarcopenia)是一種進行性的、廣泛的骨骼肌疾病,與年齡增長、身體活動減少、營養攝入不足、慢性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主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身體機能減退,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肌少癥并非簡單的“老來瘦”,而是跌倒骨折、失能甚至死亡的高危因素。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肌少癥患病率高達20%,80歲以上甚至超過50%。
肌少癥發生原因
肌肉為何會偷偷流失?首先,40歲后,人體肌肉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日益減少。50歲后,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2%,肌力每年下降1.5%~5%。到了80歲時可能減少40%(人體肌肉量隨年齡變化情況見圖1)。除年齡增加之外,肌少癥還與其他多種因素有關:
激素變化
生長激素、睪酮、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肌肉分解。
營養缺乏
蛋白質攝入不足、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C/E攝入少。
慢性炎癥
糖尿病、心衰等慢性病導致炎癥因子升高,抑制肌肉合成。
神經退化
運動神經元減少,肌肉纖維失去神經支配。
活動減少
久坐、臥床等行為加速肌肉“廢用性萎縮”。
圖1 人體肌肉量隨年齡走勢圖
科學“增肌攻略”
營養飲食是基礎
脾胃是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營養攝入對于保持肌肉量尤為重要。蛋白質是硬通貨:每天攝入量=體重(kg)×(1.2~1.5g),牛肉、魚肉、家禽、雞蛋、深海魚、豆類是“黃金選擇”。
維生素D不能少
每天曬太陽20分鐘或補充800-1000IU維生素D,讓鈣質更好吸收。
抗氧化套餐作補充
藍莓、菠菜、堅果富含抗衰老成分,食用可延緩肌肉氧化損傷。
科學運動效更佳
(1)熱身運動很重要:運動訓練前,老年人應進行3~5分鐘的熱身運動,以調整身體機能和狀態,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
(2)抗阻訓練是“高收益產品”:抗阻運動是運動干預的基礎和核心部分。老年人可以通過彈力帶、啞鈴等器械進行漸進式的抗阻訓練,以提高肌肉力量。訓練過程中應遵循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和重復次數。
(3)平衡訓練防“暴跌”:平衡訓練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老年人可以通過三步勢平衡等靜態平衡訓練以及坐-立-坐訓練、行走訓練等動態平衡訓練來提高身體穩定性。
(4)有氧運動“穩健增值”: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運動耐力和免疫力。老年人可以選擇6分鐘走、健身舞、太極拳等傳統運動方式,每天1次,每次持續15~20分鐘。
(5)休息放松促恢復:完成運動后,老年人應進行適當的休息和放松,如慢走和拉伸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恢復。
(6)做好觀測保安全:運動過程中,應定期監測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確保運動安全,運動過程中若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心前區疼痛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尋求醫生幫助。
自測“肌肉賬戶”健康度
椅子起坐測試
雙手抱胸,5次起坐時間>12秒,提示下肢肌力減退
小腿圍預警
男性<34cm、女性<33cm提示肌肉量減少
指環測試
坐位,用自己雙手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圈,圈住小腿最粗處,若手指空隙明顯,說明肌肉“縮水”嚴重。
醫療干預保健康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光華醫院康復科使用溫針灸、推拿、功能訓練、中藥等中醫綜合治療,有效防治肌少癥。
精準評估
門診評估患者病情及肌肉量,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個性化治療。
個性化方案
飲食+運動處方,指導患者飲食結構調整,增加蛋白質攝入。電針刺激肌肉生長,溫針灸推拿疏通經絡,放松肌肉。長期跟蹤建立健康隨訪檔案,動態調整治療方案。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光華醫院
康復科 王世輝 程少丹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