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某段時期,我都會去家附近的寺廟走走。
屆時我會穿上寬松的衣服,踩上最舒適的鞋,
坐上那輛搖搖晃晃的公交車,
像是一場不急不緩的短途旅行。
到站時,總會有幾個與我打扮相似的人一同下車,
那一刻,我感覺某種對生活共識的默契感,
勝過千言萬語。
大家的腳步不急不躁,前前后后,
仿佛彼此早已相識,
步入廟宇之后,我們都心照不宣地達成了某種約定,
在這喧囂塵世中,短暫地放下外界強加于身的身份,
在將那些不友好的標簽扔在一旁,
走進靜謐之地,
我們需要卸下的“東西”,屬實不少。
跨過廟門之后,
心境仿佛被某種無形的力量輕輕引恫,
身邊的氛圍,不再是每日那通勤時的焦灼與冷漠,
時不時四處傳來的一問一答,低聲細語,
即便是我這種再普通不過的無神論者,
也會感到一種莫名的釋然,
此間的體會,如是那疲憊不堪的心靈,
終于找到了片刻的歸宿。
這樣的精神慰藉,是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
許多普通人心底最樸素,也是最現(xiàn)實的的渴望。
不可否認的事,人們在對物質(zhì)財富的疲憊追逐之后,
靈魂之中的那種無力感,
確實需要一份真實的安寧借以撫慰。
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我們并非在信仰某種虛浮的存在,
而是渴望一種撫平內(nèi)心的秩序的波動,
如湖風吹過水面,
捋過躁動,使得安撫,最終得意平靜。
這或許是一種讓我們在復雜且難以捉摸的世道之中,
不被情緒與焦慮吞噬的力量。
普通人其實活得很累很累,
這種累是徹骨銘心的,
但終究,我們來到人間走一遭,
這樣的事情或許真的不可避免,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到最后的愿望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至于途中遇到什么,該如何選擇,
隨遇而安這四個字,從來就不是什么最好的答案,
而是妥協(xié)太多之后的自我安慰。
我曾看過一段街頭采訪,
受訪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
主持人問他,您有什么經(jīng)驗可以分享給年輕人嗎?
老人笑著搖頭,我沒什么可說的。
主持人不想放下這個敏感的話題,
于是又不甘心地追問,您這一生難道沒有遇到過困難嗎?
遇到困難,總得想辦法解決吧?
老人見過太多的大風大浪,
看到主持人這般焦急模樣,自然明白為何如此,
于是他依舊微笑,卻說出一句令人意外的話:
我這一生遇到過太多困難,
但我覺得,遇到困難就想著必須立刻克服,
反而是錯的。
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
卻讓我有一種莫名的觸動。
回想起我的人生,確實有些困難,
并不是在當下就能解決的,
也許是因為能力不足,也許是因為時機未到。
當不具備解決的條件時,
學會接受,未必是智慧,
而更像是一種基于生存需要的手段。
面對生活,
其實不需要背負太多不必要的重量。
那些我們以為必須扛起的負擔,
很多時候,不過是外界強加于身的“困禍”。
人之所以焦慮,
往往是因為太執(zhí)著于“我該怎么辦”的答案。
而不慌張的人,并非因為他們找到了完美的解法,
只是他們明白,
不讓問題反過來“解決”自己,
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的手段:
人生這場戲,很多人早就明白自己并不是主角,
所以,演得認真一點,
是一種對環(huán)境的配合,
但更要演的輕松一點,
因為這才是對自己的負責。
人間一場,何必慌張。
事實擺在眼前,能改變的早就改變了,
改變不了的,太過在乎,
往往難受的是自己,
而如果我們真不在乎了,
那么難受的又該是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