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冷眼在《2024年度綜藝》和《2024年十大綜藝人物》兩篇榜單稿件中,分別提到了《喜劇之王單口季》和《喜單》熱門選手付航,小人物躍龍門成為喜劇之王的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的喜劇賽道確實有新人,也讓我們看到了新人新視角帶來的脫口秀賽道重新出發的新態度。
也正因如此,冷眼對于今年的《喜單2》格外期待。提前看片會上的現場氛圍,更讓冷眼恨不得這檔節目立刻定檔——全場熱情高漲笑聲不斷,有些媒體老師在看了房主任的舞臺后潸然淚下。
可以說《喜單2》是這個夏天冷眼最期待的節目之一。然而正片播出后,冷眼的觀感卻有點與期望落空:看片會上明明很精彩的舞臺,在正片中卻被削弱了,無論是笑果還是情緒沖擊都沒那么強烈。這也引出了冷眼的思考:
明明是同一部節目中的內容,《喜單2》第一賽段的觀感為什么會有點奇怪?
量大管飽,也是問題
必須承認的是,《喜單2》的舞臺依舊好看,比如在女性議題已經有點過飽和的當下,它仍舊有讓人出其不意的表達。
王越講月經,沒有一味地抱怨“男人不懂女人的苦”,而是巧妙地用“那種感覺,就像扒開你的腿去撞大樹,連撞七天”來比喻。既為這個老話題增添了新視角,也不再把男女觀眾放在對立面上,而是讓大家都能共情“來月經是種什么感覺”。
房主任的表演更不用多說,現實版的《出走的決心》。就像她自己說的,村口大媽拉家常式風格,很有親和力,而且會在一些很巧妙,你覺得“她馬上要煽情”的地方埋笑點——找個細狗做老公、面對家暴把父子倆打到住院、為了離婚求助于封建迷信“大師再續一個鐘”。
從評論來看,其他演員無論分數高低,單獨的舞臺拿出來也都是有受眾且水平在線的。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單獨看舞臺都是好看的,那為什么正片讓冷眼high不起來呢?
冷眼覺得主要有三個問題。
首先,節目的前搖太長了。
在已經有長達70分鐘先導片的情況下,《喜單2》第一個舞臺硬是鋪墊了30分鐘才正式開場,對比去年《喜單1》僅用了20分鐘就正式進入到了舞臺表演。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上一季IP初亮相,要向觀眾介紹“我是誰”“他們是誰”,而且上一季氣氛組組長+大魔王的數量是多于這一季的,這顯得《喜單2》的超長鋪墊更加不合時宜。
其次,“人人都有真人秀”。
第一期27個舞臺中,除了谷雨、叔叔和我以及東曉這三組被快剪的選手之外,人人均有真人秀。
像第一期就炸了場的山東大媽房主任,她的表演完整版不過10分鐘,圍繞她展開的真人秀卻達到了驚人的20分鐘——是表演的兩倍;在魔王挑戰中贏了付航,拿到第一期最高分的嘻哈,她的表演也是10分鐘左右,真人秀部分則是11分鐘。
如果只是個別幾位種子選手搭配這么大篇幅的真人秀,觀感會更豐滿;但幾乎每個人都來這么一段,那觀眾可真有點承受不住了。
更關鍵的是,房主任/嘻哈等選手的炸場表演,是能接住真人秀部分,但不加篩選地“人人都有真人秀”,會導致觀眾對選手的期待值拉高。可是當舞臺出來又沒有那么好笑的時候,觀眾預期落空甚至可能會被勸退。
比如瓔寧在表演前有一大段關于她曾經與周奇墨等人在線下說脫口秀,后來又出國追尋自己人生的真人秀,但她的表演坦白說挺一般,白人飯這個話題早就被網友多角度討論過了,這段真人秀不如精簡或者干脆不加。
最后,是真人秀模式的重復。
王越和嘻哈原本就是好友,嘻哈這次參賽更是因為王越的不斷鼓勵與邀約。這份原生友情固然令人動容,但也不需要在兩位演員出場表演時都cue一下,會給人一種“這段不是剛看過了”的感覺。
還有房主任那段長達20分鐘的真人秀,也有不少可以精簡的地方。
最明顯的一處:房主任call out良言被選中,良言說因為“大姐私下和我說腿坐得有點不舒服,想快點比完好歇一會”,在房主任前采環節,差不多的話又來了一遍“我腿不舒服,很謝謝良言選我讓我能歇一下”。
最后,冷眼還總結了一點數據上變化。
《喜單1》第一期4個小時,純享版為2個小時,包括氣氛組和大魔王的表演在內,共有25個舞臺;《喜單2》第一期7個半小時,純享版切成了上下期,全長3小時13分鐘,舞臺數量共27個。
舞臺只多了兩個,時長卻多出來整整三個半小時。
時長加倍不是問題,為了搶占觀眾注意,本來各平臺脫綜的總時長就是在逐年增加的。但這些多出來的真人秀片段是否真的有效?至少從第一賽段的呈現結果來看,冷眼要給《喜單2》打個問號了。
脫綜真人秀如何做到有效播放
真人秀與舞臺表演應該相輔相成,那么什么樣的真人秀才是有效的?冷眼試圖從“why”“when”和“how”三方面入手。
Why——任何一檔節目都要弄清楚自己做真人秀的動機,脫綜相對其他競技節目來說又有些特殊。
傳統秀綜要做真人秀,是因為舞臺表演并不代表選手個人,真人秀片段能夠補全個人故事,增添反差感。而脫口秀的內容本來就是在講自己的生活,而真人秀還是在告訴觀眾“他們是誰以及他們的生活”,反而會提前削弱選手的驚艷程度以及舞臺上的梗。所以,脫綜的真人秀需要節目組判斷,是否能夠帶來真正的有效信息增量。
這一點隔壁的《脫友2》做得更好,它很克制,少數演員才有真人秀內容。比如第一賽段表演結束后,上了不少熱搜的中年少女王小利。
為什么給她真人秀。一方面,她是純新人且業務能力在線,觀眾不會在看過真人秀后又期待落空的感覺——表演接得住真人秀。
另一方面,她的風格在舞臺上很獨特,觀眾會好奇她為什么會采用這么閑適的風格來參加這樣一個競技性的比賽,真人秀提供了答案,為舞臺風格做了鋪墊——能讓觀眾更好代入表演。
當然,《喜單2》也有做得不錯的真人秀,像失蹤人口楊蒙恩,他的表演與真人秀互相補全,完整地告訴觀眾這幾年他去干什么了,除了為出國備考,其他時間的他是什么狀態,離場這么久他看到新人是一種什么心理活動。
遺憾的是在不加取舍的真人秀井噴之下,這種出色的內容也被徹底淹沒了。
When——真人秀出現的時機也很重要。
競技性節目的核心仍舊是舞臺,像《喜單2》這樣在第一賽段就開始大量加入真人秀的做法,其一是如前文所說會拉高觀眾預期,一旦表演沒托起來就適得其反;其二沖淡了節目的核心,“在三小時真人秀中看半小時舞臺”。
同時因為真人秀出現太早,導致人物關系線也被過早推到觀眾面前。
第一期我們看到了好幾處關于選手友情的埋線,大熱選手友情線在前期展開沒問題,比如嘻哈和王越,但門腔交朋友那段就很沒必要,觀眾沒有一定要知道的理由。
如果《喜單2》選擇在中后期再加大真人秀比例,觀感或許會好很多。彼時觀眾和選手的感情連接也建立了,代入情緒后再看友情關系線,效果和討論度都會更高。
How——真人秀的氣質與節目氣質要相符,現在《喜單2》給冷眼一種左右互搏的感覺。
《喜單》整體的風格,是小人物的互相托舉、是對手也是朋友。可這一季又總是通過真人秀去營造緊張感。
像第一期的魔王挑戰環節,先是王越說去年比賽因為接在付航后面所以特別緊張,接著后面的唐香玉、黑燈又重復付航的牛。這一來一回的,甚至給冷眼一種在看隔壁《新說唱2025》的錯覺。隔壁主題是洗牌,不斷cue魔王也算是點題,《喜單2》大可不必。
這種處理方式也讓節目顯得很別扭:溫情不足,緊張感也不夠,“打敗大魔王”的說法不僅沒有熱血的感覺,反而會讓觀眾覺得像小孩過家家。
此外,這一季氣氛組組長們的表現也有復制粘貼之嫌。像大鵬幾乎每次點評都在夸“我的電影會有你一個角色”“你的故事適合拍成電影”,既沒有驚艷表達也看不出什么態度,與其全盤保留不如不要。
就像冷眼開始說的,《喜單2》的核心即舞臺表演是好看的,但它被太多無效內容包裹住了,所以才會讓冷眼有期待落空的失望。如果在后續的節目中能夠注意調整真人秀比例,相信節目會變得更好看。冷眼會持續關注《喜單2》,也期待看到節目進入下一賽段后能有更好的觀感與呈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