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7月18日電(范宇斌)2025年是豐子愷逝世50周年。由豐子愷研究會、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主辦的“豐子愷民族精神藝術展”18日在上海市留學人員之家啟幕。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美術家、教育家、書法家、文學家、翻譯家、音樂教育家、裝幀設計家。本次展覽分為“藝術逃難——烽火中的詩意與堅韌”“中國就像棵大樹——家國情懷的根與魂”兩大板塊,集中展出豐子愷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40件作品。
展覽現場。 范宇斌 攝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戰火波及豐子愷老家浙江桐鄉石門灣。
“1937年11月21日,祖父攜兒帶女走上了‘藝術逃難之路’。他從桐鄉出發,經過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地,最終抵達重慶。”豐子愷之孫、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豐羽受訪時說,在這段充滿艱辛的逃難旅程中,豐子愷避寇不忘抗戰,筆鋒同樣發力,在各大報刊發表抗日文章、漫畫,還為抗戰歌曲譜曲填詞。
豐羽作主題講座現場。 范宇斌 攝
在豐羽看來,祖父在逃難途中依然關注人性的善良與溫暖,積極倡導團結抗戰,以樂觀主義精神和幽默詼諧的筆法,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作為素材,創作并發表了《警報作媒人》《炮彈作花瓶》《大道將成》《捷報》等作品,表達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和平的向往。
1938年,豐子愷在武漢鄉間偶見一棵被砍伐殆盡卻仍抽枝發芽的大樹,這一場景深深觸動了他。他迅速將其入畫,并題詩“大樹被斬伐,生機并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詩中“大樹”的意象,直指彼時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國。
“國土雖遭侵略者蹂躪,但民族精神如春芽般不可扼殺。祖父以樹喻國,既是對山河破碎的悲愴記錄,亦是對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豐羽說,通過本次展覽,希望民眾能夠看到戰爭的殘酷、敵人的兇惡、平民的不幸以及大地的無奈,也能夠感覺到民族的不屈、同胞的堅毅、人民的力量以及山河的壯麗。
展覽現場。 范宇斌 攝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專職副會長鄒芳表示,豐子愷作為早期留學人員,不僅是現代漫畫的奠基人,更是一位富有家國情懷的愛國者。本次展覽既是為了重溫先輩故事,感受豐子愷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更是為了讓留學報國的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更耀眼的光芒。(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