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澳總理訪華行程畫上句號。從上海到北京,再到成都,這趟歷時一周的訪問終于落下帷幕。總的來看,阿爾巴尼斯來了,看了,也談了,還留下了不少照片和話題。他不僅代表澳大利亞發出了新的合作信號,也讓中澳關系在輿論和實際層面都翻開了新一頁。
這次訪問,被認為是一次歷史性的調整。過去幾年中澳關系波動不小,從外交對話暫停,到高層交流冷淡,甚至有段時間貿易也被拖累。結果現在,阿爾巴尼斯來了,不但談判桌重新擺上了,更重要的是,桌上內容變了,語氣變了,連稱呼也變了。
當天,在成都的記者會上,阿爾巴尼斯說:“我們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是中國。”以前澳政客總是繞著說,要“多元化市場”,要“降低依賴”,甚至有人直接把中國定義成所謂的“戰略競爭對手”,而現在澳總理對華稱呼變了,將中國稱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說完這句話后,阿爾巴尼斯還立刻補了一句:“我們這次恢復了200億美元的貿易額。”言下之意,不但重要,而且實在。
實際上,光看這次中澳領導人的會談成果,就知道這趟訪問不是來走過場的。在會晤中,中方指出,中澳關系實現轉圜,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阿爾巴尼斯也回應,中國的發展對澳大利亞“至關重要”,澳方從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這種直白的表態,是外交場合很少見的。同時雙方還簽了一堆合作協議,從農業到旅游,從綠色產業到海關檢驗,可以說是“重新撿回來的合作清單”。
當然,阿爾巴尼斯不僅帶來了誠意,也帶來了人——他這次來華,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拉了一整個商業代表團,這些人,個個都是澳大利亞經濟的重要角色,他們出現在中國,說明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市場還得靠中國。特別是在目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中國的市場規模、增長潛力,對澳來說越來越不可或缺。
而除了說好話、簽協議、談合作,阿爾巴尼斯還干了一件事——看大熊貓。這事看起來挺輕松,其實很講政治。他去看的是在澳大利亞生活過15年的“福妮”,而且還說:“福妮是澳中長期友誼的象征。”不僅如此,他還借機提到,現在又有兩只大熊貓星秋和怡蘭已經住進了南澳州。“連接兩國的紐帶”這種話,放在以前的澳政客嘴里幾乎聽不見,現在卻成為阿爾巴尼斯口中的關鍵詞,不能不說是一種轉變。
此外,阿爾巴尼斯還登上了長城,登長城當然不是來健身,而是為了傳遞一個信號:對中國文化的尊重。面對反對黨質疑他是不是“玩太嗨”,他回了一句非常硬氣的話:“對別人表示尊重不會花你任何成本,但你知道會收獲什么嗎?是回報。”這句話,說得明白,言語也沒有拐彎抹角。
更關鍵的是,阿爾巴尼斯還用實際行動,對美國給澳大利亞的種種壓力,做了一個“緩處理”。美國最近頻頻向澳施壓,要澳大利亞在臺海問題上“表態”,甚至還想讓澳提高國防開支、增加對華戒備。結果澳國防部長明確拒絕了這些要求,還強調澳“不會參與假設性沖突”。而阿爾巴尼斯本人,在華期間更是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臺獨”,也拒絕了特朗普關于“立即會面”的安排。
總的來看,阿爾巴尼斯這次訪華,可以說也是一次重新“定義戰略”的過程。一方面,美國在對華戰略上越來越強硬,但卻沒給盟友太多實質好處。對澳產品征收高關稅,對澳藥品搞“保護主義”,還讓澳去幫著承擔美國的地緣沖突風險,這樣的“同盟”越來越讓人感到成本高、風險大;另一方面,中國則展現出開放的市場、明確的合作態度和穩健的政策預期,這在全球都找不到第二家。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阿爾巴尼斯要和美國翻臉。從外交慣例上看,澳大利亞還是要維持與美的軍事同盟,繼續在聯合軍演、情報共享等方面合作。但越來越多的澳媒和學者也在提醒政府:你不能總當美國“跟班”,該為澳大利亞自身的利益多想一想。特別是美國在特朗普回歸后,愈發強調“美國優先”,這種做法早晚會讓盟友寒心。
中澳之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只要有對話、有合作,問題就有解法。推動中澳關系穩中有進,正當其時。至于未來會不會繼續維持這樣的勢頭?如果雙方繼續保持理性、平等、互利的原則,這樣的關系不但能維持,還會更上一層樓。
正如阿爾巴尼斯這次離開時說,“我們關注的是現在和未來,而不是過去。”這表明,澳大利亞已經意識到,過去那些“對抗思維”和“冷戰框架”,不適合現在的世界。合作才是王道,理性才是正道。換個角度看,澳總理的這一改變,也許正是西方國家對華態度轉變的一個風向標,誰能抓住中國的發展機遇,誰就可能贏得未來的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