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開始授予軍銜,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評銜時!
在擬定軍銜時,有干部認為自己的軍銜低了,也有干部認為自己的軍銜高了,反應各有不一。
作為陜北紅軍出身的李赤然回憶:防空軍政治部干部部部長李貞找自己談軍銜問題,征求意見。對方說,他的軍銜擬評為中將,主要基于他入團早,入黨也早。而他表示愿意下調一級,評為少將就行,為下面干部做表率。
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軍銜評定是按照1952年評定軍級高低作為主要參考因素,正兵團級一般情況授予上將,副兵團級根據代表性、資歷、戰績等情況,授予上將或者中將,準兵團級與部分正軍級授予中將。正軍級授予中將主要看資歷、戰績,擔任主官時間長短。很多正軍級少將,主要干參謀長、后勤、教育工作為主,少有軍事主官出身。
被評為中將,至少是正軍級才有資格,李赤然被評為副軍級,顯然是不符合中將要求的。
他說防空軍干部部部長來征求意見,按照評軍銜流程,是由黨組織研究討論,將結果上報,最終評定由總干部部負責。換而言之,防空軍要定他為中將,如果他同意,就按照結果上報,并不是說上報后就完全同意,最終結果還是看總干部部。
他的搭檔王智濤被評為正軍級,在評級時也只是少將,問題在于王智濤長期從事軍事教育工作,雖然在抗戰時期有3年擔任旅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有2年多擔任冀東軍區參謀長,冀察熱遼副參謀長,可不是主官,沒有獨立帶兵打仗過。這在授予軍銜上,是減分的。
李赤然對當時授予軍銜并不全面了解,因為干部部部長一次談話,或許誤認為一定能授予中將。在晚年的回憶錄,離休待遇降低,談到自己不爭奪名利,認為相關部門不應該厚此薄彼,自己如果為名為利,完全可以爭一爭中將軍銜。
這一句的由來,就是依據李貞將軍跟他的那番談話,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
對于軍銜高低,并不是說自己降低就可以降低,也不是因為自己想提高就提高,像徐立清從上將改為中將,經歷羅帥、彭總,還有總理談話后才決定。總干部部做大量工作,就是希望每一位將領能得到相匹配的軍銜,根據資歷、戰績、職務、山頭等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