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任何一邊強一邊弱的戰爭中,如果弱方想要逆轉攻勢,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戰略轉變?
在1946年國民黨打響內戰第一槍的時候,我軍與國軍的實力對比是很慘烈的,所以蔣介石才最先采取全面進攻的戰略,而我軍連堅守都很難。
而在之后國軍改變戰略開始充電進攻陜北、山東之后,我軍就更加難受,整個華中與山東的軍隊其實都是在被壓著打的狀態,地盤基本快沒了。
而這種時刻,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發動魯西南戰役,不僅為自己的南下撬開出口,也為華東野戰軍整體撬出一片生存空間。
此時,中野的劉鄧大軍憑借一舉之力敲掉6萬國軍,滿心以為此次在魯西南取得這樣顯赫的戰果,又南下吸引了大量國軍,華野外線的陳、唐兵團應該是時候過來接手前線了。
然而劉伯承南下之后直接懵住了,陳唐兵團在中野這支大軍馬上要進大別山的時候還是不冒頭!說白一點,中野這次來到大別山是來配合華東戰場的,也就是中野是在替華野抗揍呢!
結果拿下戰果之后,華野還是連個頭都不冒,甚至連中野身后追兵都不攔一攔,這讓劉伯承一下子火了。直接發電報給陳士渠和唐亮,語氣嚴厲得像是在罵人。
“……在此戰略緊張關頭,采取打圈子的避戰方針,是絕對錯誤的。”劉伯承此言,一是對著陳唐兩個兵團領導十分不滿,二就是完全沒給陳粟兩個任命兵團領導的人留面子了。
中央方面在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相當惱火,劉鄧大軍此次在戰略上其實另有意義,卻被追擊受損。但毛主席一看劉伯承話已經說的很重了,就繞過陳唐,批了批華野縱隊。
當時的情況究竟危急成什么樣子?陳唐兵團是真的做錯了嗎?大別山失利的真實情況到底是怎么樣的?之后又發展成了什么樣?
華野決策:七月分兵
劉鄧準備挺進大別山的時候,陳唐兵團北渡黃河修整,難道是真的如劉伯承所指責的是在“打圈子避戰”嗎?情況并非如此。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爆發前,軍委電報向劉鄧表示陳粟兩人已經集結了27個旅準備在6月10日之后配合劉鄧出擊。
而在孟良崮戰役之后,軍委重新指示華野應集中兵力在山東對敵。這次的戰役將號稱國民黨五大王牌師之一的74師斬首,迫使國民黨重新準備新的攻勢,華野則在臨蒙之間待機休整。
而在這之后,國民黨為挽救山東戰局調集重兵,齊頭并進,還吸取孟良崮的教訓,不給我軍分割殲滅的機會,導致華野對萊蕪地區的進攻計劃作廢,只能繼續休整。
而軍委也在6月22日指出,山東戰場依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劉鄧南渡也是為了配合山東戰場作戰,所以要打有準備之仗,不能莽撞。
但在6月29日,軍委指示陳粟譚分出兩至三個縱隊去魯南打機動戰,分兩個縱隊往來泰安西、南各地,正面留四個縱隊監視國軍動向。
這一下令陳粟兩人有些措手不及,因為在5月22日時,軍委的電報還顯示不能分兵,堅持內線殲敵。
但他們依舊認真研究,認為劉鄧一出,全國的戰略規劃應該會出現大變動。于是7月1日時,華野便分兵三路,史稱“七月分兵”。
陳、唐兵團正是前去支援魯西的三支縱隊。7月2日,軍委重新下達指示,令陳唐兵團由策應劉鄧出擊,演變為協同劉鄧大軍作戰。也就是陳唐兵團一上來就要打上7天到10天。
在這種情況下,陳唐兵團來來回回疲于奔命,部隊疲勞是說得通的。而如此的一支部隊,不要說阻擊劉鄧身后追兵,接手黃河沿岸戰區了,再不休整連自身都難保。
那難道大別山之后的失利是在于這次的七月分兵嗎?當然也不是。從戰略上看,七月分兵凸顯出中央對戰局內外線思考的驟然巨變,也是之后豫東戰役各縱隊配合的基礎。
中央的目的是中野華野向外線轉移吸引注意,緩解根據地方面被壓制得快背過氣去的局面。而華野本身出現的“山頭”問題,也使上級的意圖很難在第一時間被下級領會并貫徹。
情況慘烈的挺進大別山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中國共產黨軍隊游擊戰術的巔峰作之一,深入敵后,在區域面積不算龐大的大別山區以一支孤軍牽制百萬大軍。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其中的“挺進”兩個字,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劉鄧大軍這一去是前無去處,后無支援,進了大別山最大的目的是拖住國民黨,再然后活下來就是勝利。
劉鄧大軍出發去大別山的時候人數差不多在十二萬,出來的時候只剩六萬。那這一仗既然這么苦,為什么要打,不可以不打嗎?
答案是必須打。目的一是攻其必救,站出來給蔣介石當靶子,減輕其他兵團和解放區根據地的對敵壓力;目的二是實現戰略轉變,在武漢、南京中間搞動靜,打亂國民黨軍事部署。
在毛主席作出這樣的戰略安排時,其實就已經注定了好不容易拉出來的劉鄧大軍這一支軍隊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打殘了,華北一帶因為國民黨部隊的集結肯定也更不好打。
但實話實說,當時陜北、東北、華東都要撐不下去了,尤其是陜北,中央機關用兩萬人吸引了胡宗南三十萬大軍,毛主席自己都把腦袋別在褲腰上,大別山不去,陜北就不行了。
于是,1947年6月2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發動動員會議,6月30日夜,劉鄧大軍八個旅分別在八個渡口同時強渡黃河,正面接敵取得優勢。
就此開始至7月28日夜劉鄧大軍攻克羊山集,打了28天的魯西南戰役以劉鄧大軍的大勝為終結,為挺進大別山開辟了通道。
這個階段里,國民黨占據了大部分地盤,但兵力缺得要命;而我軍呢,兵雖然越打越多,但內線戰場解放區幾乎全給人嚯嚯完了,什么瓶瓶罐罐都不剩。
然而蔣介石畢竟家底豐厚,解放區經濟卻幾乎直接垮掉,這種情況下,就是時候把內外線戰場轉變一下,直接把戰斗引到國民黨地盤上,內線變外線,打蔣家的地方去。
大會戰,大別山,戰略與戰役
在劉鄧大軍魯西南戰役之后,其實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攻其必救,還可以去取豫皖蘇,威脅徐州。
但是打開地圖,豫皖蘇旁邊就是山東地區,如果在這里開打,就很有可能變成“上了一桌菜,卻來了幾桌人”的局面,到時候在外線戰場國民黨地盤上,還打大會戰?所以只能是大別山。
七月分兵之后讓陳粟有機會可以掩護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然而也正因如此,導致膠東地區兵力不夠,大半落入國民黨之手。
進入大別山上的劉鄧部隊遭到白崇禧的傾力圍剿,人員損失慘重,也只能被迫轉出大別山,進入中原地區。
而在華野七月分兵之后,國軍方面依然堅持抱團行動。土山集戰役中,粟裕本來已經包圍了胡璉的整編11師,正打算圍殲,卻被趕來的國民黨軍隊逼得不得不撤圍。
此時的中央見狀,還是更傾向于打小規模的戰役,于是要求粟裕跨江攪亂國軍后方,逼迫國軍不得不分散開。
這時再來看,不管是七月分兵還是挺進大別山,從戰略上來講都有效地緩解了我軍面臨的壓力,然而放到實際戰場上,我軍熟悉的小規模殲滅戰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情況,導致“打不動”的情況。
正是粟裕堅持到城南莊與毛主席會面,立下“軍令狀”,并在1948年6月到7月,打了一場豫東戰役,為之后的兗州、襄陽戰役奠下堅實的基礎。
在分兵與挺進大別山,小規模殲滅戰與大會戰之間出現了中央的戰略指導與實際戰役指揮情況不相符的現象。
在這里,以后人的角度去看,難道是戰略出錯了嗎?不管是內外線互換的時機還是七月分兵、大別山之后扭轉成進攻態勢的我軍,都證明這個戰略其實沒錯。
那難不成是戰役指揮出了問題嗎?當然也不是,先不提豫東戰役一開始就攻下了開封,單看粟裕之后打死了一個兵團,又重創了另一個兵團還能跑掉就知道,這次戰役絕對是利大于弊。
兩者都沒出問題,那這次大別山的失利到底是失在哪里呢?
結語
在解放戰爭時期,兩軍之間很突出的一個不同點在中央的戰略指導方式。解放軍的前線指揮一般都會自己判斷形勢進行選擇;國民黨不必說,蔣介石“微操”大師的名頭不是白來的。
而有人說毛主席根本不懂軍事,作戰地圖都看不懂,這種人不知道是真的沒腦子還是單純不知道戰略指揮和戰役指揮有什么區別。
先不要說是不是能看懂,就算能看懂,毛主席在當時的情況下能怎么樣?李先念從中原戰場撤退的時候說想跑,主席不肯,后來一聽實在頂不住,主席就說你趕緊跑吧。
在戰略上,中原戰場很重要,是必須守住的,于是毛主席第一次沒有允許;在戰役上,李先念直接說了就是守不住,難道還要怪毛主席不讓他早撤嗎?
戰略和戰役是兩種不同的指揮方式,一個看全局,一個看前線。解放軍方面前線和中央的溝通其實一直很勤快,拿著不同的賬本,誰看誰有理,對不上賬也很正常。
粟裕的“軍令狀”,其實就是在領略到毛主席想要把內外線戰場倒換的戰略之后,才基于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的戰役指揮,是戰略與戰役上的雙雙結合,這才有了后面的全面進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