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川老城的民族街開始“翻新”項目的工作,同處在老城的一些老街道也重新被人們提起。比如進寧街,中山街,文化街,湖濱街,新華街解放街等。對于這些老街道,人們提得最多的,要數“單向通行恢復成雙向通行”,說這樣可以恢復老城的煙火氣息。
其實,按照如今銀川老城的現狀,“單向通行”也是挺不錯的,走在街上沒有擁堵之感,雖然顯得有些落寞和寂寥,可是也能從中感受到它的一絲韻味和時光的交錯之感。
簡單來說,威記覺得,銀川老城在“城市更新”中需要的不是交通單雙向的選擇,不是簡單的亮化,不是道路的鋪設平整,不是街道兩旁鋪面門頭的整齊劃一,而是有關銀川人文歷史的呈現。不然叫什么歷史文化名城?
說起來,老城這些街道每一條單獨列出來,都是故事一籮筐,說也說不完,它們承載了太多的有關老銀川的人文和歷史。不過相信真要說起來,相信很多人也是說不出來很多。比如說中山街。
現在很多人提到中山街,少不了要說“羊肉街口”,或者“信義巷”,或者“小吃街”。似乎這就是中山街的全部。但實際上,中山街由北至南,可以挖掘和呈現的人文和歷史有很多,別的不說,單是它的名字就有很多故事。
“中山街”的歷史久遠,比較清晰的記載是在西夏時期,自黨項李德明從西平府遷都銀川,打造“興慶府”開始,這條街道就出現了,并且一直成為了銀川城的一條貫穿南北的主道!
到了明清時期,它成為了出入銀川城的通衢,并且分為兩段,分別稱之為“南門內大街”和“北門內大街”。北上南下,都要穿過這條道進城出城,屬于是“官道”,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
一直到新時代到來,隨著北城墻的拆除,清和街的出現,這條“官道”才真正成為內城大街。
而“中山街”的得名,是因為民國時期馬鴻逵的操作。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馬鴻逵就任寧夏省主席,開始了他對寧夏長達十多年的統(tǒng)治。而委員長為了拉攏他,曾幾次到訪銀川以示重視。馬鴻逵為了表忠心,于是對銀川的一些建筑和街道進行了改名,以達拍馬屁的效果。
比如,中山街得名,西門(鎮(zhèn)遠門)改稱“中正門”,而如今的老城中山公園里則出現了一座“中正樓”,大概位置在如今的白鴿廣場邊上,為了增加綠色,還引進了松柏等常綠樹種,營造江南秀色之感。
而在得名“中山街”之前,它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大同街”!
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兩種說法:
1、清同治亂變之后,銀川人人口凋敝,商業(yè)凋零,為了恢復生產和發(fā)展,于是,大批的人走西口來到了銀川,這些人中,以山西人為主(一般稱他們?yōu)椤皶x商”),其中很多是大同人。他們居住集中在如今的中山街周邊,從事商貿和各種營生。
而中山街是他們的往來主要通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落地生根,成為了“老銀川”,而“大同街”則成為了他們記憶的根。
2、清同治亂變之后,大量的晉商通過走西口來到了銀川,由于山西人占多數,為了方便,他們把城內的一些街道進行了命名,比如說“大同街”、“陜西街”等。
現在的中山街,成為了一條從北京路口到長城路口的自北向南的單行道,每天車水馬龍,道路兩邊的樹木已經成蔭,遮蓋住馬路,盛夏時節(jié),駕車駛經中山街,如同穿越樹洞一般,有種陰涼之感。
只是,有誰能知道在它身上發(fā)生過的歷史?
城市的溫度,就藏在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
這里是寧夏!發(fā)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