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蟬翼的紗裙、紋飾細膩的衣褶、迎風展卷的紙張、根根分明的發絲……這些,竟然都是瓷!“難以想象”“太驚艷了”,7月18日登陸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上,觀眾驚嘆聲連連。
“你以為是紗,其實是瓷”,曾經沖上熱搜的這一詞條,指的便是當代德化白瓷作品《神話》。包括這件網紅作品在內的超過兩百件白瓷精品,亮相此次展覽,作為第36屆上海旅游節重要文博藝術項目之一,開啟一場獨屬“中國白”的瓷藝華章。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策展人張曉凌告訴記者,千年古縣德化,早在3700年前的夏商時期就開始了青瓷的燒造。至宋元時期,瑩潤如玉的白瓷漸成大勢,一躍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珍寶。明代法國人感慨于德化白瓷的冰心玉之美,將其稱為“中國白”。此次展覽聚焦的,卻更是德化白瓷在當下的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如何在燒造與瓷雕技術方面自成一體,成為中國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出眾的存在。
展覽現場,《神話》塑造的玉漱公主瓷骨仙姿翩然獨立,享受“單間”待遇,最是引得觀眾挪不開眼睛。只見她在燈光下白中透紅,透著獨特的溫度,任光影在蟬翼般的衣袂間游走,獨具東方美學韻味。據其創作者連德理透露,作品從制胎到燒成花了六七年,歷經上百次失敗。“創作時得不斷調整瓷土配比、控制窯溫,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藝,有時也帶點一些運氣。”他坦言最終運用自主研發的“高韌薄胎瓷衣技藝”,成功將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讓堅硬陶瓷化作繞指柔紗,“希望上海的朋友們能感受到白瓷的這份靈動”。
同為當代經典力作,《世博和鼎》與《極彩·如愿佛》則又從不同維度讓觀眾驚訝于德化白瓷的探索。前一件作為15年前上海世博會的重要見證,以“和”為核心理念,融合傳統祥瑞符號與現代國際元素,集德化白瓷技藝之大成,又承載時代精神;后一件將頂級象牙瓷混搭唐卡礦物彩繪、珠寶鑲嵌工藝,打破了德化瓷“單一白”的固有印象,成為世界陶瓷史上的首創。
此外,一批當代性、觀念性、實驗性展品在展覽的集結,令人大開眼界。它們或突破傳統題材,或解構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無限可能。例如,蘇獻忠的《紙》以極致的輕薄柔軟,重塑白瓷的堅硬形態,從層層疊疊、薄如蟬翼的“紙”中,流淌出極致的反差感與詩意;由一朵朵小花組成的《等花開》,花樹錯落、色彩斑斕,將傳統捏塑工藝發揮到極致;《月球甜筒系列》旋出冰淇淋形狀的中秋滿月,點綴萌萌的玉兔。
以泰興號沉船裝置為核心的“歷史鉤沉”,緊扣時間線索展示泉州博物館歷代德化陶瓷珍品,成為展覽必要的“前情提要”,結合各類歷史文獻和影像記錄等,全方位呈現德化瓷深厚的歷史積淀。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百余年來不僅間接參與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進程,也已成為德化白瓷的市場引擎與研究、收藏高地。館方期待通過展覽與研討,延續海上絲綢之路的文脈,將德化白瓷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化交流平臺。
展覽開幕當日,中華藝術宮首發推出“瓷上丹青”工坊公教品牌,五位德化非遺大師同臺獻藝,指尖翻飛間瓷上丹青流動,手捏瓷花方寸盛放。觀眾執起溫潤瓷土,在大師指導下親塑一件白瓷小件,讓非遺技藝在掌心蘇醒。
據悉,館方整個展覽期間將緊扣“萬象本色”,通過多維度、跨學科的學術實踐,從東方美學本源、技藝傳承脈絡、文明互鑒史觀、當代創新實踐等四個維度展開,呈現“瓷上丹青”工坊、德化瓷系列講座、專家導賞等形式豐富的美育活動。
飲茶,看宋畫山水在杯壁蘇醒;行車,見玉瓷云紋隨光影流轉;品香,香氛沿白瓷脈絡滲透,花朵綻放滿室生香……圍繞展覽,中華藝術宮還特別推出一系列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與文化內涵的展覽文創品,既彰顯德化瓷“白如凝脂、溫潤如玉”的傳統特質,又巧妙融入場館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創新設計詮釋中式美學的當代演繹,讓傳統白瓷煥發當代生命力。
展覽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福建省德化縣人民政府、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聯合主辦,將持續至9月19日,可謂滬閔兩地深化文化交流與合作,文脈相承、攜手共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