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對廚藝比拼的認知是醬紫的:
廚師出場,煙熏火燎如仇人見面,職業和勛章直接亮在穿著裝備上。
上圖《食神》,下圖《中華小當家》
評審試吃,必七情六欲上臉,與食材共舞且開始吟唱。
但《一飯封神》這檔綜藝一上線,就顛覆了大眾對“廚神爭霸賽”的傳統印象:
硬漢風、朋克風、森女風,吹著軍號的,牽著雞出場的……
廚師們走出后廚,走上舞臺,風格多元,氣場堪比模特,哪里還有半點我刻板印象中的“廚子”模樣?
老熟人倒也有,九轉大腸小哥再次復刻經典,面對評審遲遲不動筷,提出“老師我陪你一個好不好”的試“毒”請求。
這次真處理干凈了
這就是沒被娛樂圈荼毒的素人嘛?
發現沒,廚師pk玩法早已next level。
能在眾神打架的暑期檔殺出重圍,《一飯封神》憑什么?
三個字:活人感。
“會整活”
照例,還是先介紹下玩法。
剛點開節目的飄就發出天問:誰想出來的這么刺激的“大逃殺“比賽?
上來就整84進16的小廚入局戰。
雖然叫小廚,但都是從民間精挑細選的佼佼者:米其林、黑珍珠主廚、非遺傳承人、知名連鎖店主理人,以及各類烹飪冠軍。
成功晉級的16人,將挑戰業內16位OG大廚。
正如一位選手說的“高中校隊隊員挑戰奧尼爾既視感”,看姜是老的辣,還是青出于藍勝于藍?
從100位頂尖廚師里決出一位廚神,真·百里挑一。
別說猜不到最后的結局,我連最初的入局都猜不到,過程簡直跟過山車一樣刺激。
你甚至無法從三位評審謝霆鋒、榮叔、鄭永麒Vicky品嘗食物的表情中看出喜惡。看到他們反復細品,你以為是好吃到上頭,連觀戰嘉賓都以為十拿九穩了,結果:
評審:你出局了。
選手:啊?
觀眾:啊?
但聽完謝霆鋒的解釋,又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使用不是自己做的火鍋底料)如果味道的主要元素不是自己做的,那會對其他的選手不公平。”
這段播出后,迅速登上熱搜,很多人關注討論,節目還是火了。
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造成這樣跌宕起伏的觀感,是因為我們和評審對廚藝和食物的理解有著隔行如隔山的差異。
但不要緊,結果或許出乎意料,但點評句句在理,還深入淺出地幫大眾去掉了理解門檻。
評審的辣評非常接地氣,簡直是處處“演我”。
一位選手要將臭鱖魚二次發酵,以降低臭味,榮叔真誠發問“臭鱖魚不就是要臭嗎?”
嘶,好樸素的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一位選手在做新疆的大盤雞皮帶面,聲稱今天要做一個沒有雞的版本。
謝霆鋒眉頭一蹙,察覺出一絲不對勁:“嗯?沒有雞的大盤雞?”
這屆見多識廣、視野開闊的年輕廚師們,普遍創造力十足,能融會貫通。然而有時過分追求創意,難免形式大于味道。
有選手在準備松葉蟹麻婆豆腐食材的過程中,就被眼光銳利的評審發現問題:
“這么清香名貴的松葉蟹,碰上味道這么重的豆瓣醬,會不會被搶呢?”
一吃,果然被搶了。然而卻是反過來,松葉蟹掩蓋了麻婆豆腐該有的豆瓣香氣,這么一繞彎,觀眾cpu燒了。
是時候搬出黑叔叔那句名臺詞:
“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
Fine,你是懂怎么拿捏我的。樸實無華的交流,竟字字珠璣。
十分注重味道balance的Vicky,點評一道香港的蝦蝦蝦籽面時說,本身面就有味道,又放了濃縮的蝦醬,這個面就有點咸。
這個面咸不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蹭到了Vicky的免費大師課:
“酸的汁你要用一點甜的東西來balance,膩的汁要用一點酸的東西來balance”。
怎么光看節目就覺得自己的廚藝得到提升了呢,現在就是一整個躍躍欲試,今晚回家就拿各種醬汁出來倒騰個balance。
雖然比賽的氛圍很緊張,但你能感覺到評審與選手之間有種伯牙子期的知音感:
嚴格篩選之余,美食家與廚師們始終有一份心意相通。
榮叔吃了一口傳承酸辣遼參,就知道海參的脹發有點過;喝了一口廈夜星廚的永春白鴨湯,就知道里面放了什么,“第一口下去有肉、海鮮、蔬菜還有泡辣椒的酸味”。
這種喝湯辨配料的場面,我以為只有像《大長今》那樣的電視劇才能編出來,沒想到現實中的高手真的具備這種技能。
面對這樣的評審,即便出局了,選手也心悅誠服。
能感覺到選手們不光有被大佬品鑒的榮幸,也有被讀懂表達的欣喜。
選手和評審之間能有這種默契,自然建立在評審足夠專業,水平足夠高,標準足夠合理的基礎上。
你會發現,三位評審既專業又鮮活,既顧及了觀眾層面,讓我們這些不懂行業的小白看點評時不會像聽天書那樣。
犀利點評之余,還有真誠的傳授、理解,讓原本冷酷的比賽增添了人情味的溫度。
“有生活”
而活人感十足的不止評審,素人選手更有一股未被內娛規訓過的野生魅力。
比如廈夜星廚和楊艷彬這組新生代好兄弟,因為互相了解彼此,知道彼此要做什么菜,放狠話環節也是太過熟悉而有的囂張,一個“我打誰都是九一開”,一個“我不用加油哦”“輕輕松松把他打趴下”。
還互相挑釁互相試探,星廚把面線糊的湯給楊艷彬喝,楊贊賞一句“很鮮啊”,內心“我怎么會輸給他?”
誰能想到我看個廚藝pk,還能收獲看武俠劇雙男主般的相愛相殺互相切磋高燃體驗?
沒有抓馬搞事的節目剪輯,沒有強裝歲月靜好的競爭者,該打就打,該夸就夸,我們有多久沒看過這么大膽直露的綜藝活人了。
而硬漢型男光頭火夫,身上又是另一種故事感。
他好似深諳《食神》精髓,在各種昂貴食材、精致料理之中端出來了一碗最簡單最常規的炒飯。
簡單中藏著聰明和巧思,不少廚師做菜有形式大于內容,舍本逐末的問題,光頭火夫懂得刪繁就簡、直抵核心。
為了讓每一粒米飯可以完美融入臘味和香料味,創新鍋具,拿密漏在炭火里炒,這樣就可以極大限度炒出炭火味、煙熏味。
光頭火夫展現了這屆年輕選手的創造力,在后來的1v1大小廚pk中,又拿出了極富創意的菜品。
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一個人得對自身職業抱有多大的熱忱、追求和野心,才會這樣不斷地推陳出新。
而節目展現出的“活”感不止于此。
如果說光頭火夫代表著青年廚師的銳意進取和融會貫通,那么灶臺老頑童和尋真味美叔,則展現著民間對食物的本真態度。
什么本真態度?
很簡單,吃香的喝辣的。(俺也一樣!家人們誰懂啊)
老頑童長在物質匱乏年代,后來又經歷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太了解人們在挨過餓,勞累一天之后就是想吃香的喝辣的,如此,這一天才算活過來。
同時,這一刻也是快樂的。
在互聯網有千萬粉絲的尋真味美叔,則要傳承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美食文化是什么?
不要浪費。
所以他呈現的拿手菜是一鴨十吃,用七八斤的鴨子短時間內做出十道菜。
其中運用了六種不同的方式去烹飪鴨子的各個部分,真是充分運用鴨子身上的每一分價值。
我總感動于這樣質樸又直戳人心的菜品和表達:
無論“吃香的喝辣的”還是“不浪費”,它們表面呈現的是美食,內里藏的卻是人生況味。
這一行很辛苦,但他們熱愛自己的職業,并把熱愛投入進每一道菜品,菜如其人,拼出來的是主廚人生的味道和溫度。
然而節目不止有對個體的聚焦,讓飄更驚喜的,還有節目對于廚師群像,特別是女廚群像的展現——
“新活力”
為什么特意提到女廚?
不知道有沒有人小時候有跟我一樣的困惑:
為什么身邊做飯的大多是女性,而做到餐飲行業頂尖大廚的大多是男性呢?
當時我輕率得出結論,看來,男性更容易拔尖啊。
原因果真如此嗎?
的確,廚師是個體力活,男廚有一定優勢,但并不代表女廚實力差。如選手說的,女廚審美普遍比男生獨到,處理食材更干凈細膩。
節目里有不少女廚選手,用她們的勤奮、智慧、審美、能量在這個行業發光發熱。
以前煮飯一向被看作女人天職,當一件事成為一日三次,日日必干的任務,是很難有快樂可言的,很難把它當成追求的職業。
而且我們還會本能地抵抗束縛——憑什么我就要學做飯,偏不學。然而丟掉了這些包袱,會發現做菜也可以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是女廚“我不是女王”帶給我的最直接的啟發。
大家常說,廚房是困住女人的地方,而她卻在廚房里找到了自信,以及容納自己的一方天地。
前半生工作被人炒過三次魷魚,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這種自我否定一直縈繞著她,比賽時緊張、壓力大得一點不像一個老廚師。
被榮叔肯定后,發自內心的激動和感動不像演的。
她入局后說了一句話:“我有個交代了,對自己。”
一直被否定,不自信的人應該會懂這句話的分量——
原來我不是一個失敗的人,我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對吧,我做什么都做不好,可我在廚房里就化身超人,做好吃的菜給別人吃,他們喜歡吃我好滿足。
我沒有想到
我自己喜歡的東西
可以給我帶來那么多的快樂
這一方面的勵志代表還有網飛紀錄片《主廚的餐桌》唯一中國選手——倫敦面條女王。
她開始做面條像大多數起早貪黑的婦女一樣,出于被動養家的目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倫敦開的西安面館被一位有名的美食評論家光顧,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
面館被《衛報》報道,登上網飛紀錄片,老外驚嘆中國居然有這么好吃的面,面條女王也在倫敦火了起來。
一個很典型的小人物創業成功故事,這個故事一開始打動大家的一定是面條女王在海外傳播中國面食文化的格局,比如一開始老外在她店里都拿刀叉卷著吃面,經過十年努力,老外在她店里不用筷子都覺得丟人。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你能從她眼神中看到野心,臉上看到事業成功帶給她的自信、淡然以及高配得感。
而職業的實現感、成就感會讓“我不是女王”變成“女王”。
前兩個女廚多少有點被動,化學系靚廚則代表了年輕一代,主動把廚師當職業理想去追求。
沒看到她之前,我沒想到大學學的化學專業還能給廚藝賦能,想來也合理,炒菜做飯怎么不是一種化學呢?
看她做惠靈頓牛柳,有種智性的魅力。
她會利用專業知識,想各種辦法,以控制最佳的溫度,拿出最好的食物狀態給客人吃。
有個細節,她跟謝霆鋒說自己用鵝肝腸代替了傳統的鵝肝,謝霆鋒馬上反應出題,來了個隨機小考:“但是鵝肝腸烤完會不會硬?”
結果靚廚早就考慮到了,說“我去掉了腸衣”,謝霆鋒很滿意,半個名額有了。
做完,牛排切開后,顏色漂亮得驚艷到現場的大廚以及評審謝霆鋒,好多層,干干凈凈,像個藝術品。
看到這,突然共情到樓上只能看不能吃的大廚了,這得多饞。
化學專業知識,的確讓她更容易掌握火候以及處理食材,賦予了她在廚師職業賽道的無限魅力和游刃有余,怎么不是一種沖破職業刻板印象呢。
實際上,節目里的女廚的招式和打法遠比想象中豐富。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還有探險大自然,就地取材的山野里的哼哼,發揮臺灣客家菜特色的寶島一枝梅等等,以及還未展現廚藝的幾位大廚,中國首位米其林川菜女主廚曾懷君、五星酒店集團頂級總廚董嘉琪。
正如謝霆鋒在節目里分享:“大家一直以來對主廚的刻板印象是猛男或者大叔才能做得一手好菜,這個已經是過去的想法了,大家都是很強的女性”。
女廚身上的女性能量讓其在行業里發光,而《一飯封神》也精準捕捉到這些光芒,讓觀眾看到這些閃爍的群星,然后鼓舞更多女性拿起鍋勺大膽走入行業,為廚藝圈注入一股新力量。
一檔節目,至此已呈現對觀眾,對選手,對行業的最大誠意。
所以,在各類綜藝神仙打架的暑期檔,《一飯封神》憑什么脫穎而出?
說白了,在大多數綜藝都想做廣時,《一飯封神》敢做垂:
讓觀眾吃細糠。
菜如其人,一道菜的制作過程,詮釋的其實是chef的人生故事。盡管我們吃不到屏幕里的菜,但飄飄這一頓追下來,已品過人生百態,余味無窮。
吃飯是為了活著,而做飯本身,就是一出《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