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中國房地產中介行業的標志性人物左暉因肺癌去世,年僅50歲。
這位鏈家、貝殼找房和自如的創始人,生前曾以2220億元身家登上地產首富之位,卻在離世后留下一地唏噓。
他留下的1038億家族財富,僅一年時間就蒸發764億。
左暉的故事,始于陜西渭南的一個普通家庭。
1992年,他從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成了一名“北漂”。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他最初的煩惱是租房。
這段被黑中介坑騙、甚至露宿街頭的經歷,也成了他日后創業的伏筆。
2001年,左暉在北京甜水園開出了第一家鏈家門店。
當時的房產中介市場亂象叢生:虛假房源、吃差價、服務粗放。
左暉卻反其道而行,提出“透明交易,不吃差價”的理念,要求員工必須如實標注房源信息,甚至將客戶與房東直接對接。
這種看似“自斷財路”的做法,起初讓鏈家備受質疑,連員工都抱怨“賺不到錢”。
但左暉堅持認為:“走捷徑很容易,但它是錯的。對的事情往往很難。”
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改寫了行業規則。
2005年樓市調控期,大批中介倒閉,鏈家卻逆勢擴張。
2011年,他推出“真房源”行動,盡管短期內流量暴跌,但三個月后用戶信任度回升,鏈家從此成為行業標桿。
到了2017年,鏈家已在全國28個城市擁有8000家門店。
而左暉的野心不止于此。
一年后,他推出貝殼找房,將線下中介業務線上化,僅兩年后便登陸紐交所,市值一度突破900億美元。
左暉的事業如日中天,但他的身體早已亮起紅燈。
2013年,他被確診肺癌,切除了1/3的肺部。
醫生建議靜養,他卻選擇繼續高強度工作。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頻繁往返于醫院和公司,甚至一邊接受治療一邊籌備貝殼上市。
一位接近他的業內人士回憶:“他開會時常常咳嗽,但從不談病情,只說‘還有太多事沒做完’。”
這種“拼命”的背后,是巨大的代價。
左暉去世時,小兒子年僅3歲,妻子因長期分居與他關系疏遠。
他曾對朋友感慨:“最虧欠的是家人,但停下來,公司怎么辦?”
他一手打造了“讓居住更美好”的平臺,卻幾乎沒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
2021年5月,左暉病情突然惡化離世。
消息傳出后,貝殼股價當日下跌10%,市值蒸發約60億美元。
而更殘酷的考驗還在后頭。
左暉去世時,家族持有的貝殼股份價值約1038億元。
然而一年后,這筆財富竟縮水至274億。究其原因,遠非“創始人離世”這么簡單。
左暉是貝殼絕對的靈魂人物。他既是戰略制定者,也是團隊凝聚力的核心。
他去世后,盡管CEO彭永東接任董事長,但股東間利益博弈加劇,管理層動蕩。
彭永東上任后三次大規模裁員,試圖縮減成本,卻導致市場信心下滑。
與此同時,房地產行業進入寒冬,政策調控、疫情沖擊疊加中概股危機,貝殼市值從巔峰的900億美元跌至不足200億美元。
左暉的妻子朱艷是家庭主婦,對商業運作一無所知。
長子當時僅13歲,無法接管企業。
根據股權安排,家族繼承的股份缺乏專業管理,而職業經理人與家族之間的信任裂痕逐漸顯現。
一名投資人透露:“左暉在時,大家相信他的判斷;他走了,誰還能讓所有人信服?”
左暉的財富高度集中于貝殼股票。
他去世后,家族未能及時進行資產配置調整。隨著股價暴跌,財富如雪崩般縮水。
有分析師指出:“若早做信托規劃或分散投資,損失本可控制。”
盡管財富蒸發令人唏噓,左暉對行業的貢獻卻無法被抹去。
他創立的“樓盤字典”數據庫,收錄了全國2.2億套真實房源信息,終結了虛假房源的行業頑疾。
他推動的線上化交易,讓二手房交易效率提升50%;
而貝殼平臺連接了全國超4萬家門店,帶動數百萬人就業。
但另一方面,他的早逝也敲響了警鐘。
一位鏈家老員工感嘆:“左總教會我們做難而正確的事,但他自己卻忘了,健康才是人生最‘正確’的事。”
在左暉的追悼會上,貝殼內部掛出一句話:“堅持做正確的事,但別忘了,活著才能看見未來。”
左暉的一生證明了,正確的商業價值觀可以重塑行業,卻也暴露了企業家在追求極致中的脆弱性。
人們在感嘆千億財富的消散時,或許更該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他生前在朋友圈曾寫下的最后一條動態:“價值觀的梳理能幫助我們厘清利益關系,讓事業更健康穩定地成長。”
這句話,如今讀來,更像是對后人的提醒。
無論是企業還是人生,都需要在狂奔中學會平衡。
(小可 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