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持續至8月18日,共計3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陽氣最盛的時節,也是中醫“冬病夏治”的最佳調理時期。
夏天為什么“心煩”?“冬病夏治”治什么病?“三伏貼”要不要貼?空調必須開26度嗎?“曬背”有效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7月15日舉行“冬病夏治與夏季養生”專題發布會,解答公眾關注的夏季養生熱點。
夏天為什么“心煩”,吃不好、睡不好?
中醫崇尚“天人合一”“順時養生”理念,強調順應自然節律變化,調和人體陰陽平衡。中醫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而心主神明”。夏季暑熱當令,人們易心生煩躁、食欲不振、夜寐不寧,稍不慎易耗氣傷津,影響體力和免疫力。
“夏天睡眠質量下降,睡眠時長比其他季節短正常。夏季要晚睡早起。”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表示,夏季日出較早,人體順應陽氣升發之勢,清晨5至6點起床。午時屬心,11至13點午休養心。晚上7點后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耗傷陽氣。
吳節進一步分析,夏季睡眠不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暑易傷心”,暑熱之邪易擾動心神,導致情緒煩躁、難以入眠或眠淺易醒;二是“暑易傷氣”,白天陽氣浮于體表,汗出過多會耗傷心陰腎水,致夜晚陽不入陰而失眠;三是“胃不和則臥不安”,長夏濕邪當令,若過食生冷寒涼,易致內外暑濕相合,濕濁擾神引發失眠。
“冬病夏治”治什么病,適合哪些人群?
“冬病夏治”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藥療法,指冬季易發或易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陽氣最旺盛之時,通過貼敷、艾灸、針灸、飲食調理等方式,預防和減輕冬季發病癥狀。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張洪春介紹,以下三類人群適宜 “冬病夏治”:
一是陽虛、氣虛體質的人。平時怕冷怕風,喜曬太陽、喜食熱飲,一吃牛奶、冷飲之后會胃部不適或腹痛腹瀉、四肢發涼;
二是呼吸系統慢性病處于穩定期的人。哮喘、過敏性鼻炎、慢阻肺患者,夏季補陽氣、祛內寒,能有效緩解冬季發作癥狀及縮短病程;
三是有其他虛寒性疾病的人。比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慢性腹瀉等疾病患者。
“三伏貼”去哪貼,什么時間貼?
在“冬病夏治”眾多方法中,“三伏貼”應用最為廣泛。
今年三伏天共計30天,初伏是7月20日至29日,中伏是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至18日,也是“三伏貼”的最佳貼敷時期。
吳節表示,“三伏貼”和“三伏灸”是三伏季節中“冬病夏治”最重要的中醫療法。“三伏貼”應在三伏期間完成貼敷,每伏前三天內任選一天,最好每伏的貼敷時間間隔10天。“一般成人貼敷6-8小時,兒童2小時左右,以皮膚感覺耐受為度。每年三伏貼各貼一次,連續三年為一個療程。”
“三伏貼”究竟如何防治疾病?吳節解釋,“三伏貼”是將刺激性較強的辛溫走竄之藥物——白芥子、細辛、生姜等,碾磨調成膏狀,制成小藥餅,貼敷于特定穴位,利用藥物對皮膚穴位自然刺激,達到類似灸療效果。“貼敷后皮膚出現微紅或輕度瘙癢屬于正常,但如起泡則應及時就醫。貼敷期間避免直吹空調、劇烈運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介紹,“三伏貼”因操作簡便、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且老少咸宜,現已成為養生保健新潮流。
與此同時,“網紅醫生”違規推銷產品、老百姓網購“三伏貼”盲目貼敷引發過敏等問題也層出不窮。歐陽波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三伏貼”應用范圍和服務機構都有明確規定,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找專業醫生開展“三伏貼”治療。“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5%的二級中醫醫院和超過90%的三級中醫醫院均在積極開展‘三伏貼’等服務。”
吳節特別提醒,惡性腫瘤患者、強過敏體質者、感冒發燒者、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者、瘢痕體質者、皮膚病患者禁用“三伏貼”,2歲以下的兒童需謹慎使用。
哪些人能“曬背”養生,要“曬”多久?
今年三伏天關注度最高的養生方法,除“三伏貼”外,當屬在年輕人中興起的“曬背養生法”。
中醫理論認為,背部督脈主一身陽氣,夏季曬背可通督脈、補元陽,契合“春夏養陽”理念。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征堂表示,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曬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通督脈、補元陽的作用。
什么人適合“曬背”?劉征堂指出,主要適宜三類人群。一是陽虛體質的人群,典型表現是畏寒肢冷、便溏乏力,平素手腳不耐寒涼;二是寒濕痹證、腰背疼痛的人群;三是骨密度較低的人群,“曬背”可促進維生素D合成和鈣吸收。
什么時間最適合“曬背”?劉征堂表示,上午8點至10點是最佳“曬背”時間,此時陽氣處于上升之際,為“少陽溫煦”之時,避開正午暴曬時段。“曬背”時長按循序漸進規律,初次不超過10分鐘。“青年人不超過30分鐘,老年人和兒童建議15-20分鐘為宜,以背部溫熱、微微出汗為佳。曬后飲用常溫電解質水或淡鹽水,避免攝入冷飲、空調直吹或沖冷水澡導致寒邪入侵。”
劉征堂提醒,“曬背”中途如出現皮膚灼痛、頭暈、心悸或中暑癥狀等,應立即停止,并及時就醫。另外,這幾類人群不適合“曬背”:光敏性疾病患者和濕疹、皮炎急性期患者,會加重皮膚損傷或誘發病情;陰虛火旺者、濕熱內蘊者、實火癥患者,會加劇體內燥熱癥狀;此外,正服用磺胺類、喹諾酮類抗生素及吩噻嗪類鎮靜劑等光敏性藥物的患者,“曬背”易誘發光毒反應。
夏天空調為什么開26度,“空調病”怎么調理?
夏季是“空調病”的高發期。在張洪春看來,“空調病”病因主要是風邪和寒邪,風邪是百病之長,寒邪損害人體陽氣。“夏季人們出汗過多、毛孔開放,風寒之邪乘虛而入,邪氣侵犯人體臟腑、經絡、腠理、肌肉不同,臨床癥狀表現不盡相同。”
“長期在空調冷風環境下學習、工作、生活,出現頭暈、頭痛、食欲不振、腹痛、腹瀉,或發熱咳嗽、關節酸痛等,都是‘空調病’的臨床表現。”張洪春指出,長期處于冷空氣的環境當中,人體免疫功能受到影響;長期處于密閉環境,室內空氣質量也會下降。
張洪春建議,若出現 “空調病” 癥狀,可適當飲用溫熱水、熱粥,也可用生姜3-5片、蘇葉3-6克泡水飲用,以促進排汗散寒。預防“空調病”需注意四點:一是避免在空調房久待,經常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流通;二是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以 26 至 28℃為宜;三是大汗淋漓時不要直吹冷風;四是避免冷風直吹頸椎、后背、膝關節等部位。
來源 | 人民康養,原標題:《 夏天為什么心煩、吃不好、睡不好?國家中醫藥局發布三伏天養生指南! 》
記者 | 李賢娜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主編 | 崔靖芳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