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主角叫小哈,她是我【人間碎片故事集】系列的第一位故事講述者。2023年的冬天,我們在南京的一家酒吧里躲避寒冷和暴雪,那時我們都尚未被生活捶打成一只老牛,對話里有很多的調侃,也有很多的憧憬,不會去提“麻木”這個詞,也不覺得生活會永遠如此糟糕。
☆ 2023年小哈剛考完她的第四次研,考完研后她就去了拉薩。她說她在決定去拉薩的那個下午就立刻向領導提出了辭職,領導是個普通的中年男人,執拗地想要知道小哈辭職的原因,最后在無可奈何下,小哈說了自己打算辭職去拉薩,像個二十出頭的愣頭青一樣追求自由、愛與夢想——聽完這話領導沉默了,沉默良久后他從自己辦公室的柜子里拿出了兩桶便攜式氧氣遞給小哈,并對她說:“去吧,想什么時候回來說一聲就行,我給你漲四千工資。”
☆ 小哈的底色始終是個理想主義者,對世界有無窮的好奇心,又堅定地追逐心中可能的烏托邦。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她回憶了很多二戰時在自習室和一起備考的朋友們相互鼓勵、相互討論問題的片段,她說那就是她的烏托邦了,她好像永遠都在尋找這樣的烏托邦,能寄托一些未被社會化的天真。
☆ 兩年過去了,這個故事又一次更新了。
/?還是理想主義者的故事
/?兜兜轉轉依然閃閃發光
01.
保持舒展 警惕舒適
從2020年到2025年,小哈一共考了5次研,都是考北京大學:前三次是不甘,后兩次是習慣。她說:“如果真的是自己能力差很多就算了,但偏偏每次就差那么一點,失之交臂的感覺總讓人難過,但時間長了對成敗的執念就很淺了,我意識到我自己很依賴學習,如果一年中能有一個月的時間集中用來高強度的學習、思考,我會覺得這一年也沒有白白流走。”
于是我問她:這會是一種逃避嗎?對工作的逃避?對麻木的逃避?
“工作的前幾年真的過得很慘,但是去年,我住在離公司騎車十分鐘的小區,從合租變成獨居,每天下班有小貓迎接,可以睡到十點半十一點再去上班,公司幾乎是全女氛圍,老板對我超級寬容彼此尊重,同事關系也很融洽,離職后還經常約出來玩,唯一無法容忍的就是「沒有希望」。我看不見它的發展,看不見自己的未來,感覺自己一直在崗位上做一些重復性的工作,能量被消耗。這種痛苦是很難和外人講的,但事實是我知道這種舒適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是溫水煮青蛙的。”
所以今年12月,她又一次走進了北京大學的考場:沒有焦慮、沒有恐懼、沒有迷茫,竟然全是喜悅和堅定。
“因為工作的性質剝削了我的個人思考,把我的頭腦框定在一個簡單的、程序化的固定模式里,我只能扮演一個麻木高效的工作機器,執行力超高,但創新性為零。但是學習不一樣,閱讀和寫作的時候我是自由的,而且新傳這個學科也是常學常新、沒有邊界的,每年年底對這一整年發生的大事小事進行回顧,把那些平日無力思考的、與自身遙遠的國際時政拿出來分析、看看技術的前沿,會讓我覺得自己離這個時代更親近了一點。”
“能堅持每年考試,本質是因為這種堅持對我不費力氣,我非常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在工作的時候我的計劃安排會被各種小狀況打亂,但請假復習的二十多天里,我可以完全自主地掌控我的生活。每天明確地知道自己看了多少文章、寫了多少題,從無數個微笑的瞬間里獲得確定的幸福感,這就已經很足夠了。”
“請假二十天去學習,用學習去整理這一年的自己,這對我來說是一件足夠幸福的事情。”
02.
在20天的學習中
小哈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她從沒有將考北大當成一種應試式的、必須完成的目標。甚至在2023年的那次見面中,小哈一直都在反復說她那年寫的很盡興,她 把很多的情緒、不滿、憤怒一股腦全部倒給了試卷,寫完之后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就像她說的,用學習和考試,去整理自己,保持心臟跳動,保持欲望蓬勃。
所以當我今年去想小哈討要一些經驗貼時,她撓了撓頭憋了很久很久,最后寫出了一份關于「如何思考」「如何答題」的經驗:
12月坐在考場里,無論初試備考中看了多少書和論文、做了多少筆記,最終能呈現給老師的也不過是一萬多字。而我們要做的是在6小時內盡可能地呈現自己的知識積累、國際視野和人文關懷。一個豐富飽滿的答案,是需要理解歷史脈絡、回應時代議題、深刻洞察現實且能針對性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以此為目標,我們可以構建出一個知識體系框架:
第一,是歷史線索庫。
拿到題目的時候,我會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源頭是什么?如果進行歷史溯源,它的開端在哪、歷程是什么樣的、每個階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再針對當下的環境特征去分析它的新特征、新困境,從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通過分析最近10年的真題,我梳理了9條比較常用的歷史線索: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的建立、中國互聯網30年、媒體融合10年、中美關系與未來走向、全球南方崛起、傳統媒體-新媒體-智能媒體、戰爭(一戰、二戰、中美貿易戰、算法認知戰、計算宣傳等)和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理解了這些內容以后,在開篇部分可以直接寫“一、歷史溯源:XXXX”,從歷史的來路去推導未來進路,答案就會更扎實,更有“根”。
第二,是時代議題庫。
新傳考研的問題雖然千變萬化,但我們真正關心的“大問題”是可以數過來的,而在我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中,又有一些是反復考察的重點:國際傳播、全球南方、現代性、公共性、城鄉發展、媒體融合、數字經濟、網絡治理、技術與社會變遷。
概括起來,我覺得是“要理解馬克思”!理解馬克思理論在當代的意義,理解內嵌于我國技術發展邏輯中的技術普惠和技術向善思想,就能更好地回答技術為了誰、解放了誰、發展了誰的問題。也許這個理解的過程有點艱澀,但一旦理解到位且能熟練運用,會發現談傳播體制機制建設可以提,談技術發展可以提,談國際傳播可以提,談數字經濟談媒體化政治談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這幾乎是一個“萬能”的答題要點!
同樣的,諸如現代性問題(中國式現代化VS西方現代化)、公共性問題、中美關系問題、老齡化問題、城鄉問題、數字鴻溝問題、技術倫理……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的時代“背景”,是原因,是現象,充分調用社會學的想象力,把這些時代的大問題厘清楚,可以在考場上更精準地回應老師的題目,讓老師知道我們是基于對時代大議題的觀察去撰寫答案的,我不僅知道如何回答題目,還知道為什么這個問題可以成為問題。
舉個例子,簡答題問的是“深度訪談和新聞采訪的區別”,我把常規的內容寫完之后額外增加了一段,大意是說“比較新聞采訪和深度訪談的異同不是終極目的,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更能體會到真實人類在采訪中的獨特價值,靈光一現的追問、偶然一瞥的發現、情感的敏銳捕捉……總之,答題可以不僅僅局限于題目本身的設問,打開思路,寫一點自己想表達的有個性的內容,是可以被老師看見并傾聽的!
第三,是措施建議庫
關于“如何做”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把“困境”寫得更透徹更精準,比如互聯網全球治理的問題,如果粗略地談完善法律法規、技術輔助治理,就會顯得有點“套路”。一方面,可以對亟待解決的問題深挖,去看看問題的根源在哪,看看過去幾十年全球治理的權力是如何位移的,再去談未來如何技術共治、技術善治。在具體的措施上,可以稍微看一些法律專業的知識,增加答案的專業性,尤其是AI版權、隱私保護這樣的常考問題,可以去看看為什么難于治理,從法理上尋找依據,讓答案更專業更扎實。
第四,是個人思考庫。
在閱讀教材和論文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觸動心靈的美妙時刻,而這時候的所思所想便是屬于自身的“閃光點”。我在筆記本上會手寫一些隨筆,可能是感觸可能是困惑甚至可能是憤怒,但這些情緒和思考是無比珍貴的,也是可以回落到卷面上的。正是這種靈光一現的思考讓我們區別于答題機器,用鮮活文字把自己變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思考力的有趣的人,讓自己的答案更有“對話感”,用文字完成和閱卷人的真摯交流。
寫題的過程,是回答時代之問、技術之問、社會之問的過程,這個探索的過程是很燒腦很浪漫很迷人的,你會在一次次思考、落筆中得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所以,我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都在思考:我是誰、我身處什么樣的時代、我渴望什么樣的未來、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設法保全自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女性、能夠為時代貢獻哪些力量……
03.
和麻木共處
“那你成為了什么樣的人?”
“無聊的大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和小哈的對話中,總是講到“麻木”這個詞,講到我們都變成了“無聊的大人”:不再會沖動地去西藏,也不會被一些被包裝的很漂亮很酷炫的人生經歷所打動。但小哈告訴我,她說成為無聊的大人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脫離校園環境、進入社會、獨立生活、處理復雜的生活和人際關系這件事本身就很辛苦了,但她依然會想很多很多的辦法來抵抗無聊:
“會設計「主題月」,在當月進行主題閱讀、出游、運動;在跨年的時候給朋友設計jellycat主題的跨年活動ppt;也會半夜臨時起意出門喝酒討論自己都沒想明白的哲學,趁天氣好的時候騎自行車送幾單外賣……雖然工作大多數時候是無聊麻木的,但逐漸學會了和麻木共處。”
“那如果重新回到校園,進入北大,會不再成為一個麻木又無聊的大人嗎?”我忍不住追問。
“我的生活并不會因為考上北大而發生什么很大的轉變,包括備考的時候也沒有寄希望于此。但我確信自己在學校里待著很舒服,看到那么豐富的課程目錄很幸福。我來不及焦慮明天了,目前的想法就是活好當下,且行且看,盡我所能去珍惜這兩年的校園時光。北大不是我成長的跳板,而是我內核的穩固器,希望從園子里畢業的時候,我能更堅定、更從容,成為一個更有能量的大人,做那些讓我心安的事情。”
當我讀完小哈給我發來的這些話語后,眼前又浮現出了2023年站在南京的寒風中,一手拿著我們經常在課上提到的雞蛋漢堡,一手拿著一個路邊奶奶賣的小雛菊氣球的女孩:沉穩又挺拔。
我想用曾經那篇文章的結尾作為今天的結尾,同一句話,時至今日境遇截然不同:
理想主義也許就滋生在某個意想不到的瞬間,但我們卻要用很長很長的生命,走過很多很多的世俗和荊棘,才能又一次撞見曾經那一瞬間迸發出的火花,感到一種必須奔赴的向往。
希望我們,都能有此執著,熱烈奔赴。
ps.小哈給今年考研的朋友們寫了一段話:
“學習”的過程也是重新認識自己乃至重構自己的過程,所以我才可以在一次次失敗后不計成本地重頭再來,因為我相信那句“新聞學是人學”,我對人、對社會、對世界有無盡的好奇心,我也樂意用大量的閱讀寫作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祝愿你在這場孤軍奮戰中學得盡興,玩得盡興,也誠心希望你的努力得到回報,無論如何,在走完這一遭之后,你一定又對世界多了一點點認知,對自己多了一點點了解,你已經成為了全新的你自己,而這樣的你配得上自由豐滿的美好前程!
??????
* ???? ????? *
「2026屆54所院校全程企劃」
減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學習
清晰化院校考查內容 輕量簡單
「啊嘍哈 你的實務保姆來了」
消息寫作、評論寫作齊齊搞定
省事、省力、還省心
「知識專題課|知識專題筆記」
傳播學、新聞學、網絡傳播學
三門學科一套課程+筆記速速上岸
「2026版名詞解釋(正在售賣)」
結構化背誦+貼合教材+輕量記憶
必背300詞+掃盲1000詞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時間:9:00-19: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