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從初伏噪,客向晚涼吟”
7月20日
今年“三伏”的大幕正式開啟
但和往年不太一樣的是
今年“三伏”時長只有30天
2015年至2024年
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為何今年“三伏”只有30天?
“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歷法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也叫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組成,共10個循環使用,所以每個庚日之間相隔是10天,因此初伏到中伏的時間固定是10天。而中伏到末伏的時間有時相隔10天,有時相隔20天,這是由于末伏日期定在立秋日后第一個庚日,所以相隔的時間就不固定。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伏到末伏的間隔為10天;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有五個庚日時,則中伏與末伏的間隔為20天。
今年6月21日夏至。從夏至日算起,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于是7月20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今年8月7日迎來立秋。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只有四個庚日,第四個庚日是7月30日(庚子日),因此中伏的天數是10天。具體來說,7月20日至29日為初伏,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8月9日至18日為末伏,“三伏”長度為30天。
今年“三伏”天氣怎么樣?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今年,我們預計這一時段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偏多,旱澇并重,東部降水呈現出南北多中間少的分布格局,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以及高溫熱浪都很明顯。
江蘇省氣候中心預測評價科科長蔣薇: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一般認為,入伏后,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但每年高溫具體出現的時間、范圍和強度與三伏天本身沒有直接聯系。今年三伏天可能還是比較熱的,因為現在高溫天越來越延后,夏末到9月初出現高溫也是比較常見的。
“三伏天”養生指南請收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