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分別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開展了第四、五、六、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從民族人口數據來看,漢族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91.96%、91.59%、91.51%、91.11%。漢族保持著全國第一大人口民族的地位,但人口比例卻持續下降。照此趨勢發展,只要時間線拉得足夠久,漢民族成很可能會為新一個少數民族。但從蘇聯和南斯拉夫的歷史來看,這個趨勢顯然值得警惕。
一、民族比例改變的原因
民族比例改變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歸根結底是利益導向。因為有著少數民族優待政策,少數民族身份能讓個體在國家級大考里獲得加分優待,能讓個體在計劃生育的時代享受一定的寬松生育政策,甚至還能在殯葬政策上等獲得和漢族火葬不同的民族優待,等等不一而足。一旦有了比較,也就有了好壞優劣之分。如此一來,沒有各項優待政策的漢族身份,就成了相對“吃虧”身份標簽。至少十幾年前,在很多綜藝節目里,少數民族身份都是一件值得特別強調的點,好似少民都是天生血統高貴,反觀漢族都是平平無奇。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過大規模的“漢改少”,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子女大概率會選擇少民身份,身邊有少數民族朋友的人想必對此深有體會,他們平日里和大家都別無兩樣,可一到大考的時候,就能平白無故因民族身份加分,讓人牙癢癢。當然沒有少數民族朋友的話,日常有關注娛樂圈的話,也大概會有所耳聞,一些所謂少數民族明星“漢改少”的事跡,一個民族標簽能夠讓他們融入特定的小圈子,也能成為與眾不同的記憶點,目的都是為了在娛樂圈混出頭。當少民身份能帶來切切實實好處的時候,愿意加入少民群體的人自然就不在少數了。
二、民族身份認同和民族優越感,是一體兩面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的民族優越感爭議事件,往往是發生在少數民族群體身上。如果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有所了解的話,都能意識到這顯然不是一個好苗頭。因為民族身份的認同會超越血統認同。在國外,現代埃及和土耳其的主體民族分別自認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血統,但明眼人都清楚他們是身份認同超越了血統認同。當然,這種全國范圍內的身份認同更改,倒是能保持住國家的完整。最可怕的事,一個國家內部,只有為數不少的人改了,還有很大部分人沒有改變,比如發生在傳統印度地區的事情就很大條,宗教身份認同造成了國土分裂。
在中國的歷史上,身份認同改變了血統認同的情況,也屢屢發生。唐朝司空圖在《河湟有感》中寫道“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漢改少”或者是漢少婚姻的后代,只要少民身份的傳承到第二代,那大概率會變成理所當然的少民認同。當然,在國泰民安的當下,少數民族身份認同倒也沒問什么問題。但是,國外的歷史已經在印證了,只要時機允許,身份認同會外化為政治訴求,這可是分裂民族和國土的問題。現在,基于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民族優越感,接二連三的出現。很難不讓人產生一種聯想,是不是有人已經在蠢蠢欲動,期待著未來有一天能“舉大事”。也不算危言聳聽,畢竟在清末時候,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了。
漢族人口比例的下降,怎么看都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