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畫了幾十年,價值高達764萬,另一幅,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卻只賣出63萬。
這是出現在某個拍賣會上的場景,這兩幅相近的畫,最后竟然差出10倍的成交價格。
不過,真正了解畫作背后故事的人,才知道這10倍的差價,不是靠技巧堆出來的,而是用一輩子的眼力、功夫、悟性換來的。
這兩幅畫,分別是齊白石的《耕牛圖》和郭秀儀的“復制版”。
那么,這兩幅畫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
01
其實,畫作的價格,和筆墨、紙張的成本關系不大,它更多是畫者和世界之間的一場靈魂交易。
很多人不明白,齊白石的畫看起來很簡單,仿佛就幾筆勾勒和大片留白,有時連背景都懶得畫,為何能拍賣出764萬的高價。
不過,懂行的人都知道,就是這些看似潦草的處理,才真正體現了大師的分寸感。
他沒有畫水,但一只蝦的須動了起來,你就能看到江流的方向,他沒畫人臉的細節,但一個農夫戴笠牽牛的背影,卻讓人嗅到了田野的泥土味。
他筆下的自然,不靠描摹,而靠“點破”,一句話點到意境,一只蝦劃出河面,一滴墨洇開整幅畫的生命。
而他的女弟子郭秀儀,用心臨摹、技法嫻熟,卻在畫中添了幾筆“影子”。
她覺得水里沒倒影不合理,于是自己補上,原以為這樣能讓畫更完整,但正是這幾筆,讓整幅畫從高妙墜入了畫蛇添足。
很多人都以為藝術就是靠多畫、畫得像,但真正的“像”,不是形似,而是神到。
齊白石刪掉的,不是“懶”,而是“懂”。
02
齊白石出身草根,年少時做木匠、雕花、為人畫像,在不讀書、不上學的條件下,他靠一本《芥子園畫傳》在油燈下半臨摹、半悟道,硬是走出一條從鄉間手藝人到藝術大家的路。
他的畫風從工筆轉為大寫意,經歷了幾十年探索,不停變化、不停革新。
最重要的是,他從不故作清高,也不拒絕俗氣。
他畫白菜、畫蘿卜、畫青蛙、畫蝦蟹,那些在別人眼中不上臺面的題材,在他筆下變得極有精神。
正是他把生活中的瑣碎物象,拔高到了藝術的維度。
而郭秀儀的身份并不普通,她是著名抗戰將領黃琪翔的夫人,本人也是婦女運動的積極推動者。
她并不靠畫為生,也非專業出身,卻有一腔熱忱,所以才會向齊白石求學繪畫。
可以說,她身上具備了很多好學生的標準,努力、謙遜、勤學。
她的技藝進步很快,筆法靈動,也逐漸畫出了自己的風格。
但這一切都不意味著,她能站上齊白石的高度,畢竟藝術光有態度還不夠,還得有閱歷、感悟和“拿捏分寸”的能力。
那幾筆影子,就是她與齊白石之間“段位”的差距。
她沒看出畫面中人物穿著蓑衣,也沒體察畫面表達的是陰雨天,一個在意畫面邏輯,一個在乎畫外之意。
03
這場“63萬對764萬”的差價,不是打擊弟子,而是提醒所有人,藝術的背后,是人對生活深度的理解能力。
郭秀儀沒有錯,她的添筆,其實是很多初學者會犯的好心辦壞事。
她想“修補”老師的“疏漏”,結果卻破壞了整幅畫的氣韻。這并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認知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藝術要不斷添加、不斷豐滿,畫得越細越好。
但齊白石恰恰相反,他的寫意是刪減,是留白,是不畫之處皆有畫。
他明白什么是點到即止,什么是適可而止。這種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是靠模仿能得來的,而是對事物感知的沉淀。
藝術家的最大功夫,不在于“畫出”,而在于“拿捏”。郭秀儀學會了技巧,卻還沒有學會“分寸”。
04
拍賣結果一出,很多人驚訝。
有人覺得不公平,明明是老師和學生的同一題材、同一構圖,怎么就能差這么多?
但這恰恰說明一個事實,藝術從不講“平均分”。
我們尊重郭秀儀的努力,但我們也更該承認,齊白石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創造者”。
他沒有照搬任何人的路徑,是他把泥土氣息帶入了殿堂,把農人筆下的牛、蝦、青菜,畫成了國寶。
在技法上,他可能不是最嚴謹的;在顏料使用上,也不是最絢麗的;可就是他那種活得透、看得遠、筆下有風的氣度,讓一幅畫超越了價格。
05
這世上,從來不缺能畫“像”的人,但能畫出“味道”的人寥寥無幾。
一幅畫的價格,也許能量化它的市場價值,但真正的藝術高度,是無法用金錢丈量的。
齊白石和郭秀儀的故事告訴我們,努力可貴,但真正的藝術,是在不斷生活、不斷觀察、不斷舍棄中長出來的。
學畫如此,做人亦然,懂得停筆,勝過亂涂一氣,看清背景,勝于盲目補全。
齊白石寥寥幾筆,畫盡人間風雨;郭秀儀幾筆添色,卻添出了一生距離。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是因為他會畫,而是他看得比我們多、懂得比我們深,哪怕只是一滴水的倒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