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的第23次審議會上,“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符合發行條件”的公告剛落地,朋友圈里的醫療投資群就炸了鍋——有人拍手稱“硬科技終于迎來春天”,也有人皺眉嘀咕:“這節奏是不是太趕了?”
作為一家主打心血管介入器械的公司,北芯的主打產品是FFR(血流儲備分數)和IVUS(血管內超聲)兩類高端耗材。這兩個賽道,確實是近年來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黃金賽道”:前者能精準評估冠脈狹窄是否需要支架,后者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二者都被納入國家“十四五”生物經濟重點發展方向。但問題在于,從2016年成立到2025年過會,北芯用9年時間走完了“研發-拿證-擴張-上市”的全流程,這個速度,到底是“硬核突圍”,還是“資本催熟”?
一、FFR/IVUS市場:北芯的“藍?!焙鹆坑卸喔??
要聊北芯的競爭力,得先看它所處的賽道到底有多“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3年中國FFR市場規模約35億元,IVUS市場規模約20億元,兩者合計占冠心病介入器械總市場的15%,且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超20%。聽起來確實是個高增長賽道,但“蛋糕”真的夠分嗎?
先看競爭格局。FFR領域,國內早有先發者:2019年,潤達醫療代理的雅培FFR導管就以“降價80%”的姿態搶占市場;2021年,微創醫療自研的FFR設備獲批,憑借“設備+導管”一體化策略快速放量。IVUS更卷:2020年,波士頓科學以“買設備送導管”的模式橫掃三甲醫院;2023年,恒瑞醫藥旗下的IVUS產品通過集采進入20省,價格直接腰斬。
北芯呢?根據其招股書,2023年FFR導管收入1.2億元,市占率約3.4%;IVUS導管收入0.8億元,市占率約4%。對比微創醫療FFR市占率18%、IVUS市占率12%的成績,北芯的“存在感”顯然弱了不止一個量級。更要命的是,2023年國家集采對這兩個品類的沖擊——FFR導管中標價從1.5萬元/根降到3000元/根,IVUS導管從2萬元/根降到4000元/根,直接把行業毛利率從80%砸到50%以下。
這時候問題來了:北芯的核心產品競爭力到底在哪?是技術壁壘更高?還是成本控制更強?招股書里提到“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傳感器”,但沒具體說專利數量;說“臨床數據更優”,但沒披露頭對頭試驗結果。反倒是銷售費用率常年維持在35%以上(2023年為3.2億元),是研發費用率(18%)的近兩倍——這到底是“技術驅動”,還是“銷售驅動”?
二、經銷模式:是渠道深耕還是“財務技巧”?
上交所的第二個問詢,直接戳中了北芯的“命門”——它的經銷模式,到底合不合理?
根據招股書,北芯采用“平臺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的分級模式:一級經銷商(平臺商)負責區域市場拓展,二級經銷商(醫院端)負責終端推廣。2023年,前五大經銷商貢獻了65%的收入,其中第一大經銷商A公司,既是平臺商又是二級商,甚至同時代理了北芯的競品。這種“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操作,在醫療器械行業并不罕見,但北芯的“操作”更激進:
其一,收入確認時點存疑。根據企業會計準則,醫療器械銷售需在“產品交付并取得控制權”時確認收入。但北芯的經銷商協議里寫著:“若二級經銷商未在3個月內完成終端銷售,可無條件退貨?!边@種情況下,北芯卻將貨物發給一級經銷商時即確認收入,相當于把“庫存風險”轉嫁給了經銷商。2023年,北芯的存貨周轉天數高達180天(微創醫療為90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95天(樂普醫療為60天),這到底是“渠道能力強”,還是“壓貨沖業績”?
其二,終端銷售真實性成謎。上交所要求說明“經銷商銷售收入確認是否符合準則”,本質上是在質疑:北芯的“銷量高增長”,到底是賣給了醫院,還是堆在了經銷商倉庫?2023年,北芯的FFR導管銷量同比增長120%,但同期國內PCI手術量僅增長15%——按一臺手術用1根FFR導管計算,北芯的銷量是手術量的8倍。這數據,你說合理嗎?
更諷刺的是,北芯的保薦機構在回復中稱“經銷商庫存處于健康水平”,但沒披露具體庫存數據。要知道,2021年某骨科耗材公司就是因為經銷商庫存占比超50%被證監會否決,北芯的“健康”到底是誰的“健康”?
三、資本催熟下的上市:是機會還是陷阱?
說了這么多,最關鍵的還是“誰在推著北芯上市”。
翻開北芯的融資史:2017年天使輪,2018年A輪(紅杉中國領投),2020年B輪(高瓴創投、君聯資本跟投),2023年C輪(淡馬錫、禮來亞洲基金加注)。C輪融資后,北芯估值已達30億元,較A輪漲了10倍。但2023年以來,全球生物醫藥投資降溫,醫療器械領域IPO數量同比減少40%,這時候北芯突然加速過會,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資本退出壓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北芯的創始人團隊中,有3位核心成員曾在某美股退市醫療器械公司任職——那家公司的退市原因正是“持續虧損、依賴融資”。而北芯至今未盈利:2023年凈虧損1.2億元,累計虧損超4億元。按照創業板“三創四新”的定位,虧損企業上市本無可厚非,但如果虧損是因為“燒錢換規?!?,而不是“技術突破”,那這樣的上市,到底是“資本盛宴”,還是“韭菜鐮刀”?
寫在最后:上市不是終點,是照妖鏡
北芯過會的消息,讓很多人想起2021年的“醫美器械熱”——當時一批靠資本輸血的公司扎堆上市,結果集采一來,股價暴跌超70%?,F在的北芯,面臨的其實是同樣的困局:核心技術壁壘不夠硬,市場競爭白熱化,經銷模式暗藏水分,資本又急著套現。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當然歡迎硬科技公司上市,但更希望看到的是“真科技、真需求、真盈利”的企業。如果一家公司的上市,本質上是資本完成“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步,那這樣的“風口”,還是繞道走吧。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國心血管介入器械行業研究報告》、北芯生命招股書、各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注冊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