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延安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著名企業家陳嘉庚先生。
面對這樣的貴客,毛主席決定大擺一桌宴席進行招待。
然而,他“東拼西湊”,最終卻只湊出了一桌蘿卜和青菜。唯一的葷腥還是從老鄉家借來的“清燉雞”。
用這些招待貴客確實有些寒酸。要知道就在前不久,老蔣剛在重慶斥巨資招待了陳嘉庚。
毛主席擔心他覺得自己怠慢,于是解釋道:“我薪水有限,實在買不起肉……”
聽了這話,陳嘉庚會作何反應?他又為何會來延安呢?
坎坷的少年經歷
陳嘉庚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山村里。由于時局動蕩不堪,再加上連年的戰亂,當地很多人都選擇了遠赴南洋謀生。
在陳嘉庚還未出生時,他的父親也為了養家,來到了新加坡討生活。因此,他從小就是在母親的獨自撫養下長大的。
雖然家境貧寒,但母親卻并未放棄對他的教育,時常給他講一些在閩南一帶發生的歷史事件。
像鄭成功收復國土、林則徐虎門銷煙等。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陳嘉庚也逐漸意識到國難當頭,清政府被推翻是遲早的事情。他心中也深深渴望著,自己能盡快為祖國效力。
在他十七歲時,已經在新加坡小有成就的父親聯系到他,邀請他過來幫自己做生意。
就這樣,陳嘉庚第一次離開家門,來到異國他鄉,正式開啟了堪稱傳奇的商業之旅。
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后,陳嘉庚并未被紙醉金迷的生活迷花了眼。他心中始終銘記著報國之志,一心一意跟著父親做生意。
很快,他便憑借著踏實肯干的性格,以及靈活的商業頭腦成為了父親的左右手。
就在這時,家鄉突然傳來了母親去世的噩耗。他只能暫時將店鋪轉交給親戚,然后便馬不停蹄地回國處理喪事了。
當他為母親守完三年孝后,便又被父親叫回了新加坡。然而,此時他要面對的卻是一堆爛攤子。
原來,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趁他不在開始肆意揮霍家產,導致家中負債累累,唯一的店鋪也已經面臨關門倒閉的狀況。
當時新加坡有一條法律,那就是兒子不必償還父親的債務。陳嘉庚當時身無分文,確實也無力償還。
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他連眼睛都沒眨一下便繼承了父親的債務。
他經過四年的辛苦奮斗后,終于掙到了一些錢。隨后他又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找到這些債主,將錢還給了他們。
當時這件事也成為了商業界的一段佳話。不過,也有人說他傻。
但陳嘉庚卻說:“我在外面代表的是國人的形象,我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我絕不能給國家丟臉!”
從這段往事便能看出,陳嘉庚的愛國思想是刻進骨子里的。
此后,他便靠著這份誠信,開始慢慢開拓自己的百萬家業。
不一樣的愛國之路
他十分善于抓住商機。
他先是接手了一家菠蘿罐頭廠,準備擴大規模。但由于廠家提供的水果質量太次,他便花了兩千塊購置種子,開始親自培育優良。
憑著這份毅力和耐心,他終于種出一批精良的菠蘿,個個果肉甜美多汁。
罐頭一經出售,便瞬間被一搶而空。在短短三個月內,他便盈利4萬元。
等廠子慢慢擴大后,他手里的資金也越來越多。之后他便開始經營其他行業。
像熟米廠、木材廠、餅干廠,他都有所涉獵。后來,他還將這些產業鏈擴大到了全世界,涉及區域覆蓋了五大洲。
到1910年的時候,他已經是富甲一方的商業大亨了。
也是這一年,他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下,正式加入同盟會,開始大力協助國內的革命事業。
可以說,當時同盟會的所有行動資金,都是靠這些愛國華僑,以及國內的資本家籌集而來的。
雖說當時比陳嘉庚富有的人數不勝數,但像他這樣傾囊相授的人,卻少之又少。
辛亥革命結束后,陳嘉庚被推舉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在這段期間,他先是籌集了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又籌集了五萬元救濟孫中山先生。
當時在他的心中,孫中山先生就是唯一能拯救國家的人。
除了資助國內的革命事業外,他還為國內的教育事業傾注了很多資產。
從1912年回國,到抗戰開始,他便籌建了數十所學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廈門大學。
在學校籌建時,他直接捐獻了400萬元。學校正式啟動后,他又獨自支撐了16年。在他的努力下,這所學校成為了很多愛國人士的革命啟蒙地。
1937年,抗戰開始后,他便在新加坡籌集了1000萬港幣,開始全力支持祖國抗戰。
不僅如此,他還在新加坡召開大會,痛批汪精衛的投敵行為。
或許是因為有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也或許是有汪精衛的襯托,陳嘉庚對老蔣的國民政府一直都抱有好感。
那時的他一直以為,也許只有老蔣才能解救廣大受苦受難的人民于水火之中。
但當1940年,他親自飛往重慶拜訪老蔣時,卻大失所望。
真正的愛國方向
他親眼見到了蔣管區的百姓們吃不上飯,飽受戰亂危害,卻無人問津。
大家提起國軍,大多是一副害怕的模樣。
而當老蔣斥巨資,以豪華宴席招待他時,更是讓他怒火中燒。陳嘉庚雖然有萬貫家財,但他從不揮霍無度,平時花銷甚至比尋常老百姓還要節省。
他始終認為,國難當頭,應該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像國軍這樣只顧享樂的軍隊,和他想的根本就是大相徑庭。他不由開始擔憂,我國要擺脫外敵,是不是還需要半個世紀的時間。
就在這時,他忽然想起了一直被國軍針對的“紅軍”。自從全國抗戰以來,這支部隊雖然被改編為了八路軍和新四軍,卻與國軍摩擦不斷。
老蔣對外宣稱,這一切都是對方引起的。
陳嘉庚因為對其不了解,所以輕信了老蔣。而現在他在看清國軍的真實情況后,便也生出了去延安看一看的想法。
到了3月,他便帶著50多人的慰問團來到了延安。
面對這樣的愛國華僑,毛主席自然是熱烈歡迎。為了招待好對方,主席拿出當時能拿出的最好的糧食。
但最后桌子上還是只有蘿卜和青菜。就連唯一的葷肉“清燉雞”,還是他從老鄉家借來的。
看著這些“寒酸”的飯菜,毛主席滿含歉意地說:“您多諒解,我薪水有限,實在買不起肉……”
陳嘉庚聽后卻頗為感慨,他沒想到,一黨領袖竟然生活得比普通老百姓還要拮據。這與老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延安,他還見到百姓在我軍的管理下團結一致,為抗日事業貢獻著力量,這讓他十分欣慰。
幾天內,他先是與毛主席、朱老總等人進行了多次會晤,之后他又參觀了我黨創辦的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等各種院校。
也正是這次延安之行,讓他的思想發生了巨大改變。
他后來公開發表講話,他曾以為國家由弱變強,怎么也得需要五十年,但毛主席卻讓他明白,他錯了,拯救中國的人早已誕生,國家的勝利就在眼前!
從此,他便全心全意地協助我黨進行革命事業。
到了解放時期,老蔣企圖向美國尋支援時卻遭到了他的強烈反對。有了我黨作指向標,他早已看清了孰是孰非。
新中國成立后,他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繼續奮斗在祖國的建設事業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