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你坐在電腦前,向聊天機器人拋出幾個問題——或許是繁雜的工作學習任務,或許是讓你感到困惑的瑣碎生活情景。焦急地等待它“深度思考”二十秒后給出的答案。
三千年前的商朝人在占卜儀式上,虔誠地向神靈詢問農事、疾病、軍事、政治等問題。然后用烈火灼燒龜甲、獸骨,閱讀上面裂紋的形態來對吉兇做出判斷。
這兩個場景,似乎并無兩樣。我們都是將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交付給一個“非人”的對象,并向其索要指引。而這些“非人類”向我們生成一些符號作為回答。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背后是龐雜的數據和語料組成的“黑箱”,難以分辨其真實性。我們不清楚人工智能工作的邏輯,同樣也搞不清楚與神靈溝通的過程如何運作、結果是否可靠。
這也就是為什么密歇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韋布·基恩將人工智能和薩滿、幽靈并列,而且將它們統稱為“超人”,即某種力量超出人類自身的東西。
韋布·基恩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的次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他的新書《獸、機、神》。除了上面所說的“超人”,作者還研究了“類人”,即作為獵物、祭品、同事和伙伴的動物;以及準人,包括機器人、化身、仆人和物神。
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互動已經持續了數千年。我們與動物、機器和神靈相處,賦予關懷、索取陪伴、設定規則,甚至達到了依賴它們的地步。技術發展到今天,機器已經越來越像人,甚至有些機器和智能體已經超越了一個普通人的能力范圍,因此人們會憂慮、會警惕、會恐懼。在人與非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時候,二者之間的關系和邊界值得每個人思考。
70個故事,讓抽象的哲學思考“落地”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窺見馬來西亞熱帶雨林中知翁人的思想。他們認為,人與非人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他們的語言里甚至沒有“動物”這一范疇。
你可以看到一場為卡車舉辦的祈福儀式。隨著和尚念誦經文,儀式產生的能量流向了這一“冰冷的”交通工具。
你甚至可以讀到一些超乎想象的故事,比如中國臺灣地區的靈媒被和尚附身的情景,還有厄瓜多爾的醫生為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而祈求上帝的事情。
某些習以為常的、集體的觀念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反復對照。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英語世界,機器人常被描繪為人類的威脅。而日本人則傾向于把機器人視為溫和的——鐵臂阿童木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正如你所見,《獸、機、神》這本書的一大魅力,就是其精心選取的70個來自全球各地的故事。這本書邀請你從這70個故事里悟得哲思。
韋布·基恩在書中指出,在每一個獨特的工作地點獲得的、十分具體的發現都成為知識寶庫的一部分,并擴展至其他所有人類社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的其他非人物種。作為人類學家,作者試圖用這些實地考察的一手記錄來為讀者呈現出一個個真實鮮活的生活片段。
或許你之前對哲學或人類學了解不多,但這些具體可感的故事,讓抽象的倫理思辨問題也變得易于理解起來。
我們會與那些傳統意義上為我們服務的非人類建立情感。比如在某次軍事演習中,一個多條腿的機器人要穿越雷區,去引爆炸藥。它每次碰到地雷,就會被炸掉一條腿。最后,作為指揮官的美國陸軍上校悲痛地叫停演習,因為他無法眼睜睜地看著這個跛足機器人拖著最后一條腿前進,并且怒斥這場演習一點也不人道。
面對受傷的機器人,這位上校做出了道德上的回應。現在,人形機器人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近半年來,這些機械之軀在春晚舞臺上跳舞、跑半程馬拉松、踢足球、參加格斗比賽,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熱議。想一想,你會在它們踉蹌、摔倒的時候感到某種程度的心疼嗎?
“認識你自己”——人類為什么反復愛上非人類?
“認識你自己”這句幾千年前古希臘的箴言已經啟迪過無數人對自己進行剖析。我們好奇人類是什么、非人類又是什么?我為什么會這樣做?這種做法是普遍的嗎?
《獸、機、神》就為每一位追問這些問題的讀者提供了指引。
我們常常會把情感投注到非人類身上——或許會給寵物穿上漂亮的衣服,把自己稱作是“貓媽狗爸”;或許是喜愛動漫里的角色,在虛擬偶像的直播、演唱會上應援吶喊;又或許是深夜對著聊天機器人傾訴衷腸,甚至已經和AI談起了一場新型戀愛。
我們似乎熱衷于給這些非人類賦予“人格”,我們和它們的相處方式就是把它當成人,并且與他們建立起復雜的情感、道德甚至倫理關系。
以動物為例。人們對動物的認識存在分歧,與動物的相處方式更是千差萬別。但是在有一點上,獵人、祭司、寵物主人和騎手達成了共識,那就是一旦他們與動物建立起了某種關系,他們就無法冷漠地對待動物。
同樣地,機器人也獲得了人類(至少是它們的主人)各種形式的關懷,就像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美軍上校的故事一樣。有研究人員在田野調查時聽到人們說,他們實際上能感受到機器人的“心”或者“靈魂”;他們也表現得認為自己的機器人是有生命的。例如,日本索尼公司開發的機器狗在報廢的時候,很多主人都會為它們舉辦悼念儀式。
韋布·基恩也提出了自己對于這種拜物教邏輯的擔憂。他認為,我們反復愛上非人類,像對待人一樣對待非人,那我們就更可能對自己產生困惑。
道德思考:從人類特質到人類之外/當電車自主選擇撞向誰
進化論奠基人查爾斯·達爾文認為,人和動物之間一個關鍵的差別就是道德感。而作者在《獸、機、神》中提供了一種新的倫理觀。它不是由我們的思想、宗教或社會定義的,而更多地是由我們與他者的互動來定義的。
工具改變了人以及人們之間的關系。比如,現代醫學的發達使得病人可以依靠機器來維持生命。當機器接管器官,作為人機共生體的病人還能被認為是人嗎?這一場景下,盡管可能會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病人家屬卻很難做出“拔管”的決策。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人們認為“殺人”和“放任死亡”的區別就在于這一行為是由人還是機器實施的。再試想一下,有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正在高速行駛中,同樣面臨著需要選擇讓誰被撞、讓誰脫險的“電車難題”,它有能力在兩個選項中迅速做出決策。但在這樣一個情境中,顯然人和機器作為主體的界限是充滿爭議的。只是,當無人駕駛汽車擁有了掌控生死的能力,它做出的決定就不再是技術問題,而是道德問題了。
人們越來越面臨著以往未曾預見過的道德困境。就像作者在書中所傳達的,如何應對新技術都是有跡可循的。人類早已從面對野獸和神明的經歷之中,找到了與非人類共存的策略,也從中找到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道德準繩。
此外,印度活動家在與其他人一同撫慰一頭瀕臨死亡的母牛時,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種姓和種族界限也不翼而飛了。人們希望,當我們聚焦共同關懷的對象時,這一超越物種界限的行動也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隔閡。
在物與人模糊的邊界上,我們與他者交流的方式會對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能成為誰產生深刻的道德影響。
結語
從古到今,人類不斷地理解和定位自己,和周遭萬物塑造了豐富的關系紐帶。
人們在與動物的關系中更多的是投入關切,同情心就足以維系良好的互動。但與機器人、人工智能的互動,卻體現出人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就像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在序言中寫道的,人是渺小的,但又正因為能夠自覺渺小而偉大。
技術狂飆的時代,人文精神彌足珍貴。它能教會我們在信息爆炸時代保持清醒,在算法的霸權下堅持獨立思考,在效率至上的社會中強調情感的溫度,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堅守良知與悲憫。《獸、機、神》提醒著每一個人,從我們與非人類的互動中便可以看清人類的道德邊界。
開白名單 duanyu_
H|投稿 tougao9999
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