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既是一個處處皆魅的大網,又是一個萬物皆可附魅的大網,更是一個萬物皆可祛魅的大網。
君不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君不見,秋夜簌簌風吹過,滿眼望去梨花落。每每看到此景,心里總是難免有些悵然若失。
這幾天,娃哈哈事件又上了熱搜,想想宗老爺子的一生,真的令人唏噓不已。這本來是一個家庭內部的事情,可是上了互聯網那可是“還原現場”的大事。
古訓有云,家丑不可外揚。其實這句話,是來自于孔子的“春秋經”,后來被“左丘明”述而不作,于是便有了我們都知道的“春秋筆法”。春生秋收,春秋也,歷史也!孔子留下的春秋筆法,今天來看,有點像我們今天說的“附魅與祛魅”了。
說到孔子的春秋筆法,其中的內涵如果不去查百度,估計很多人很難說清楚。“春秋筆法”,什么時候用“春”的筆法?什么時候用“秋”的筆法,估計很多人是難以把控的。其實這個智慧是“時中”。
你看眼下的互聯網事件,娃哈哈事件沒有把握好,大連女生事件也沒有把握好,你說他們沒有智囊嗎?當然有,但是很多的智囊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吃瓜群眾,并沒有對“春秋筆法”的內涵吃透。
那到底該如何用好“春秋筆法”呢?
我們經常在社會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在單位做了一點好事,如果他人緣再好一點,這樣一來,所有的榮譽都會像雪花一般飄來,屬不屬實不要緊,加到他身上就有競爭力,在向上級申報的時候就會所向披靡。
殊不知,老子早就給出了真誠的敬告:“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有時候,仔細想想,一個人再好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好,他既有普通人身上的不凡之處,也有普通人身上的不可言說之處;
一個人再不好,他也會有普通人身上的閃光之處,但是,我們有時候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好的時候說的天花亂墜,不好的時候說的一無是處,簡直就是罪大惡極。
所以說,日常生活中,當聽到說一個人全是好的時候,你要思考一下;當聽到說一個人全是不好的時候,你也要思考一下。
我們來仔細談談——魅、附魅與祛魅。如今的時代,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你看魅力這個詞,在生活中我們其實都是張口即來的。說一個人充滿魅力,說一個物品充滿魅力,說一首歌曲充滿魅力,總的來說,魅力一定是充滿美好想象的存在。
何為魅?何為附魅?
我們該不該附魅?我們該如何附魅?
何為祛魅?我們該不該祛魅?我們該如何祛魅?
附魅與祛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邏輯關系?
我們該如何參透魅?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需要我們不斷提升認知和啟蒙的過程。
“魅”在漢語中原本指鬼怪或神秘的力量,引申為一種神秘、吸引人的特質。《說文解字》釋“魅”曰:“魅,老精物也;從鬼,未聲。”
如果拆解其結構——“鬼”代表的是不可見的超自然存在,古人認為“鬼,歸也”,是人死后所化,具有神秘力量。“未”,既是聲旁,也暗含“未來不可知”的意味,引申為不可預測的吸引力。
這樣一來,“魅”的本義就出現了:一種能蠱惑人心的精怪,后來引申為神秘而迷人的特質。比如,我前面說的“魅力”,那是讓人不自覺被吸引的魔力;“鬼魅”,那是既指幽靈,也形容某種難以言喻的詭異美感。
我們平時喜歡看的《聊齋志異》里的狐妖、花精,都是“魅”的化身——既讓人恐懼,又讓人著迷。現代人說的“這個人很有魅惑力”,依然保留著“魅”的原始意涵——一種超越理性的吸引力。
我們看看如今的互聯網上的那些買回來棄之一旁的所謂“好物”,其實也是被一種“魅”的力量所驅使的,說好聽一點,購買的是情緒價值。
在學術語境中,“魅”常常與“魅力”或“神秘化”相關。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其理論中使用了“魅”的概念,特別是在討論“世界的祛魅”時。
在韋伯的語境中,“魅”指的是前現代社會中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神秘化理解,即認為世界充滿了神靈、魔法和不可知的力量。這種“魅”賦予世界以意義和目的,使人們通過宗教或神秘的解釋來理解世界。
“附魅”是給世界加上濾鏡的過程。它是將神秘、神圣或超自然的特質賦予某些對象、現象或觀念的行為。附魅可以增強某些人事物的吸引力、權威性或意義。“附”在古文中意為“依附、添加”,所以“附魅”就是給事物賦予神秘色彩。
你看看這個“附”字很有意思,中國漢字真是大有深意——一個“耳”,一個“人”,一個“寸”,很形象,一個靠身邊人的傳聞、聽聞所描繪的“魅”就完成了,這也是“附魅”這個詞的本來內涵。
譬如,品牌營銷可以通過故事和象征賦予商品超越其使用價值的意義;文化傳統可以用某些習俗被賦予神秘或神圣的色彩來維持其權威。
附魅的本質,就是讓平凡的事物變得不平凡,讓現實多一層想象空間;附魅的作用在于創造或維持一種集體認同、意義體系或社會秩序。說到底,這個世界有時也是需要一些“附魅”的,否則生命的意義就會無法追問。
“祛魅”是撕掉世界的魔術貼,是不斷洞見真知的過程。“祛”意為“去除、驅逐”,所以“祛魅”就是剝去神秘外衣,露出本來面目。
你再看這個“祛”字,從左邊向右邊理解,那就是“去除”一些神秘的祭祀成分;如果從左邊向右邊理解,那就是要充滿敬畏心地“去除”一些神秘成分。
人、事、物、境、情皆可祛魅,但是祛魅的代價當然也是顯而易見的:世界更清晰了,但也更“干癟”了——就像知道魔術原理后,再精彩的戲法也索然無味。仆人眼中無英雄!
那我們該不該附魅呢?是否附魅取決于具體的語境和目的。附魅,可以賦予意義,凝聚社會共識,實現文化傳承;但也存在阻礙理性、濫用權威、扭曲現實的作用。
適度的附魅在特定領域,譬如在文化、藝術、精神生活方面一定是有益的,但需警惕其潛在的負面影響。
如今網上輿論話題里的企業家,在展示其企業家精神等等,其實就是一種“附魅”過程。網民在宗老死后,緬懷其“一妻一女一布鞋”的完人形象,進而攻擊農夫山泉鐘睒睒兒子的國籍問題,對其造成了很大的負面輿論……如今輿論反轉,對宗家完全祛魅……
祛魅是韋伯提出的概念,指現代社會通過理性化和科學化,逐漸消除對世界的神秘和宗教解釋的過程。祛魅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中是必要的,但需注意其對人文和精神領域的潛在沖擊。
如今的言論,附魅很徹底,祛魅也很徹底。在網上形象完美的企業家們,都會面臨這個考驗。
其實,附魅與祛魅并非完全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完全祛魅可能導致意義真空,需要適度的附魅來補充;過度附魅則需祛魅以保持理性;在高度祛魅的社會中,可能出現對附魅的重新需求——復魅。
在需要意義和凝聚力的領域,適度的附魅是有益的;在追求科學和效率的領域,祛魅是必要的。
附魅與祛魅之間是辯證的關系,現代社會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參透“魅”需要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角度理解其本質和作用,從而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以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處在現代社會的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祛魅困境:
為什么科學越發達,人越容易陷入虛無?
數字時代的品牌、網紅、虛擬偶像該如何通過“魅”吸引大眾?
數字時代的個人,如何在理性生活與精神追求之間保持“魅”的適度存在?
當我們早上被智能手環的睡眠數據驚醒時,也會不由自主地順手查了查今日星座運勢;
當我們上班路上刷著科普短視頻時,也會在重要會議前偷偷摸了摸口袋里的“幸運符”——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真實寫照。
我們一邊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一邊又忍不住給生活加點“玄學調料”,這就是我們矛盾的生活日常。
年輕人一邊刷著科普視頻,一邊轉發錦鯉;白領們做完數據分析,轉頭就去算塔羅牌;程序員debug到崩潰時,也會對著屏幕拜一拜。
為什么我們離不開“魅”?科學能告訴我們如何延長壽命,但回答不了“活著為了什么”;醫學能解釋抑郁的生理機制,但治愈不了“存在的空虛”。
這是“魅”的心理按摩作用。就像朋友圈常說的:“我知道星座不準,但看看今天的運勢,總覺得心里踏實點。”做個理性的浪漫主義者找到平衡點:分清“可以認真”和“別太當真”。要知道哪些是該祛魅的,哪些是可以附魅的。
譬如健康,相信醫學檢查是祛魅,戴個平安符無妨,可以附魅;
譬如事業,靠真才實學是祛魅,講究一下著裝風水,可以附魅;
譬如感情,用心經營是祛魅,看看星座合盤,可以附魅。
或許,最好的活法是:用科學認識世界,用詩意感受生活,給心靈留個“神秘角落”。因為,完全祛魅,人生像白開水,正確但無趣;過度附魅,容易陷入迷信,看不清現實。
畢竟,人類既需要顯微鏡看清世界,也需要星空讓自己仰望。
No.6454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