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印太戰略”泡湯了?
美國最近在亞洲方向接連受挫,中國兩個鄰國也已經“變向”,短短幾天內特朗普就連收兩條不利消息,再回頭一看,中國居然還在狂拋美債?
7月17日,韓國總統李在明表示,在處理所有問題時,他都將努力把韓美同盟和韓美關系放在首位,自己也是一直這么做的,“希望美國不要誤解自己。”
李在明之所以這樣解釋,正是因為國內有不少政客“誤解李在明‘親華’”。
與韓國上一任總統尹錫悅“對美絕對忠誠”的態度截然不同,李在明在競選期間就曾明確表示,無論臺灣海峽發生什么,兩岸關系的發展與韓國無關,“對大陸和臺灣都說聲謝謝就可以了。”
在美國不斷逼迫亞洲“小弟”就臺海問題表明立場的情況下,這樣的立場,對特朗普來說,顯然就是臨頭的一盆冷水。
而韓國不僅表態“與己無關”,還在籌備一項對美方更加不利的調整:收回韓軍戰時作戰指揮權。
根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美兩國正在進行實質性磋商,研究將韓軍的戰時指揮權從美軍手中收回的具體程序。
此舉一旦落地,將直接影響美軍在朝鮮半島的部署和調動方式。
當前的戰時指揮權仍由美軍掌控,一旦戰時指揮權歸還韓國,駐韓美軍的行動尤其是跨境作戰,將受到韓國政府更嚴格的主權約束。
也就是說,如果臺海有事,李在明就可以要求駐韓美軍離開韓本土,等于提前將韓國從“馬前卒”的身份中解救出來。
對于美國來說,也意味著在亞太地區最穩固的軍事力量也可能松動。
李在明從表態上不愿涉臺,到推進軍權回收,韓國正在逐步脫離美國的掌控。
不光韓國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中國的另一個鄰國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轉變。
7月上旬,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魯登科公開表示,中俄印三方正在就恢復合作機制進行積極談判。
中國外交部回應稱,中方愿與印俄保持溝通,推動三方合作。
這套“中俄印合作機制”早在2000年代初就已提出,是早期“金磚+”框架的一部分。
但近年來,因為印度在中美之間一再搖擺,離奇操作層出不窮,導致其一度中止。
就比如在2024年俄羅斯主辦的金磚峰會上,原本中俄希望能討論金磚貨幣支付體系,就遭到了印度的強烈反對。
原因正是特朗普發出威脅——“如果哪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敢搞“去美元化”他一旦當選就如何如何報復”。
印度一聽這還得了?馬上表態反對中俄議題。
其外長蘇杰生甚至公開喊話“沒有去美元化”。
在上合組織中,印度更是做足了“攪屎棍”的姿態。
不但將與巴基斯坦的爭端拿到會上討論,還非要在上合決議中加入“譴責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的內容。
中國想在上合組織建立一個獨立的金融機制,進行本幣結算,其他國家都樂見其成,只有印度一聽就跳腳。
也正是因為它不斷“撒潑打滾”,導致2025年6月26日在青島召開的上合組織國防部長會議聯合聲明難產,成為唯一一場沒有聯合聲明的會議。
但如今,俄羅斯面臨美歐層層加碼的制裁,中美關系也在特朗普主導的經濟戰中更加緊張。
而印度或許以為自己這些年緊跟美國步伐就能逃過一劫,結果特朗普偏偏不吃這一套。
關稅制裁“卷卷有其名”就算了,美國還想要打開印度農業和工業的大門。
在采訪中,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表示,農業和乳制品是印度在談判中的兩條“重要紅線”,必須高度謹慎處理。
這倒不是借口,農業對印度來說,屬實是“命根子”。
國內,持續將近一年的農民抗議剛結束不久,此時在農業上向美國低頭,回去莫迪的位置還能不能坐穩都兩說。
于是,印度最終還是選擇“向東看”。
所以中俄印三方正在就恢復合作機制此時正是時機,俄方對此保持樂觀的態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特朗普之前還幻想印度會在亞太扮演“抗中橋頭堡”,結果印度又潑來這一盆冷水。
一邊是韓國逐步踏上“自己的路”,一邊是印度脫離美國軌道轉向多邊機制,這對于特朗普正在推進的亞洲布局而言,是連續兩記重拳。
而在軍事和外交陣地接連受挫的同時,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壓力也只增不減。
7月17日,美國財政部公布5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
數據顯示,中國再次減持美國國債,減持規模為9億美元。
這已經是中國連續第三個月減持美債。
按照報告數據,中國持有的美債總額從4月的7572.49億美元下降至5月的7562.69億美元。
看起來減幅不大,但如果拉長時間線觀察,趨勢非常明確。
2022年4月起,中國的美債持倉一直低于1萬億美元,且總體呈減持趨勢,從最高峰的1.3萬億美元一路滑落至當前水平,現已退居美債第三大持有國。
可以清楚看到,中國正在對所持美債進行結構性調整。
細究深層原因,是中國不再愿意被動持有大量美元資產。
隨著美國債務總額突破36萬億美元,財政狀況持續惡化,美債的系統性風險正不斷上升。
尤其是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美債利息支出連年攀升的情況下,持有美債的風險更是像不斷吹脹的氣球。
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而言,資金結構安全必定是優先事項。
所以“雞蛋”一定不能放在美國這一個“籃子里”。
行動上,一方面中國正在加快推進本幣結算機制,另一方面,增持黃金儲備、提升外匯資產多樣性,逐步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
英國首相斯塔默
一些美國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不買,自然會有別的“接盤俠”。
不錯,美國忠實的“小弟”英國就愿意做這個冤大頭,但問題是持續買進兩個月后,它現在也有點買不動了。
如今美債“天坑”的趨勢是越來越明顯,全球投資者對于美債的信心,也不再是鐵板一塊。
但說到底,還是美國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近幾年美債與美國政治密切綁定,動輒就把美元結算系統當成制裁工具,誰會愿意花錢買“教訓”呢?
這場多線危機,折射的是美國全球影響力的逐步減弱——在外交上失去主導地位,在軍事上失去調動自由,在金融上失去安全信任。
而美元霸權的核心就是信任。
一旦核心債權人不再買賬,這套體系就會一點點漏水。
而這一切的源頭,其實不是哪個國家的“背叛”,正是特朗普經濟政策帶來的“陣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或早或晚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