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比克熊
編輯 | 比克熊
“如果能提前預知到要打10年的仗,你會準備哪些糧食,好熬過這10年?”
面對這個問題,不少人第一想法恐怕就是經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顯然是把打仗當成了過家家,須知戰事一開,超市關門大吉,交通癱瘓,水電拱手再會。
那家伙,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而準備的這些所謂柴米油鹽,哪怕每樣搞它個100噸,只怕第一年還沒吃完,就通通發大霉了。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困難,早在以往的戰爭中,前人就用血的教訓,得出了相當多的標準答案。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千龍網】【齊魯壹點】【百度百科】(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一切戰爭都是糧食戰
想當年太祖朱元璋問謀士朱升,何以平定天下,朱升不說軍法戰術,而是以9字真言打動太祖: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不難看出,這個時候的古人,就已經開始意識到了,所謂天下戰爭,任何決定精妙的戰術戰略,也不過“糧食”二字重要。
這一點,在一戰的德軍身上完美應驗了。
不少人說一戰德軍敗在不得民心,更輸在君主二元制,實則不然,讓他們戰敗的不是歐洲數千公里綿延的戰線,而是不過3、4平米的小小廚房。
裴迪南大公遇刺第三年,也即1916年,歐洲戰事來到了頂點,幾乎遍地硝煙。
德軍攻勢可謂迅猛,所過之處轟轟烈烈,然而冬天一到,德國雄師就跟病了的貓,突然萎靡不振。
為何?只因英國開始發力,大手一揮,徹底切斷了德軍海運路線,無數潛艇在水下雌伏,只要是運往德國的糧船,便不計成本地沖上去。
更雪上加霜的是,冬天凄冷異常,既無煤炭能燒,更無糧食可煮。
一名最底層的士兵,想要一天吃上三個馬鈴薯,都得把電報本翻爛,看看哪里有關系可以走。
最前面的戰事尚且如此,后方的民眾,生活只會更加艱苦。
啃樹皮自然是常態,能每天吃上半塊面包的家庭,都已經是大富大貴了,至于一口熱氣騰騰的肉湯,那是夢里都不敢想的。
到了二戰時期,這事也在我國北方發生過。
只見大片村莊良田被毀,各家的儲糧通通被國軍“借用”,餓極了的人開始劍走偏鋒,挖起了觀音土。
這玩意兒雖然是土,但煮完吃起來,卻又有糯米的質感,閉上眼姑且能當做糯米。
可它畢竟是土,人體根本無法消化。
但凡歷經過戰爭的人,便會開始接受這樣一個真理,戰場上,十把槍,也不換一斤白面!
所以不少老一輩的人,總喜歡在家里存下一大堆煤,好幾大袋大米,那都是因為餓怕了啊。
既然一切戰爭,都是糧食戰,那么到底有哪些糧食,能幫助人們熬過漫長的戰事,歷經寒冷濕熱而不壞呢?
能存十年的糧食,就在你身邊
糧食要留個十年依然能吃,首當其沖的,就是必須考慮它的保質期。
這一點,其實就將大家認為的方便面、面粉、雞蛋等等主食給淘汰了。
儲存打仗的糧食不是去餐廳吃飯,人餓極了的時候,有個飽肚子的食物,就已是天大的幸福,因此追求口感和美味,是萬萬要不得的。
要說最常見的儲備糧,當以小麥莫屬。
留殼的小麥密封性好,幾乎隔絕了氧化的麻煩,而且硬度極佳,管你米蟲還是毛毛蟲,通通咬不爛。
只要是干燥、通風的環境,成噸的小麥放個十年二十年,幾乎不成問題。
待十年之后,將小麥掏出來磨成粉,出粉率依舊杠杠的,做出來的面包口感也大差不差。
不過小麥雖然管飽,卻管不了營養,只能作為最后的儲備,而不是十年中的一日三餐,這就不得不請出咱們的另一位“主角”:動物油。
動物油能囤個十年,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了。
現在不少人為了健康,都開始改吃植物油,然而真到了戰事開啟的時候,動物油才是保命的牌。
像老人們最愛吃的豬油,年頭熬一鍋豬油,塞進罐子里密封好,年尾打開,依然香得人胃口大開。
所以老一輩喜歡吃豬油,并不是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健康,而是吃這動物油,能帶給他們莫大的安心。
哪像植物油,一經開封,幾個月內沒用完,炒香腸都能炒成“臭腸”。
還有跟食物油一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自然少不了蜂蜜,當然,是純天然的蜂蜜。
蜂蜜的密度極高,高到幾乎沒有空氣的立足之地,這就讓它里面的蜜,天然地處于一個脫水缺氧環境。
更不用說因為蜂蜜的特質,過飽和溶液與本身的殺菌抑菌作用,都讓它幾無變質的風險。
理論上來說,蜂蜜的保質期,可能高達上千年。
這句話可不是危言聳聽,有考古學家在埃及古墓里面,驚喜地發現了一罐蜂蜜。
想不到,埃及人包木乃伊有兩下子,包蜂蜜也如此厲害,打開罐子,里面的蜂蜜依舊甜美無比。
不難發現,這些能常年儲備的糧食,有許多都來自老一輩的智慧,像煉動物油、密封蜂蜜,無不是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儲糧手段。
而這些東西,也的確經歷過戰爭的考驗。
其實,比起挑選最好的備戰糧食,對于每個平凡的個體而言,挑選最合適的儲糧,才是最重要的,這里面,也有過血的教訓。
最好的不如最合適的
有時候儲存糧食實在像極了愛情,最好的,往往不如最合適的。
啥叫最合適?一個是環境和手段,另一個則是對象。
有的人未雨綢繆,早早就買好幾噸帶殼小麥,放在老家的地下倉庫里,滿懷期待等著哪天打仗。
可不過短短兩個月,去倉庫一看,傻眼了,小麥全霉變了!
原來,小麥雖然保質期極長,但保存的環境卻有一定要求,好在要求也不是特別高,比如干燥通風是少不了。
而且手段也一定要正確,比如把蜂蜜或豬油的罐子打開進行儲存,只怕天王老子來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發霉。
此外儲存的對象也尤其關鍵,猶記得福島核泄漏時,不少日本人囤了大量礦鹽,這玩意兒保存時間長不假,但一日三餐難道都吃這個嗎?
果不其然,不少人攝入鹽分過多,高血壓的人數快趕上因饑餓入院的人數。
根據千龍網5月7日的報道,我國的糧食生產已經開始用到了AI大模型,助力肥料利用率與糧食產量的提升。
之所以對糧食安全如此重視,自然在于糧食問題,不但關乎如今人們的生產生活,更關乎未來的戰事。
所謂高筑墻,廣積糧,正是為了能夠“廣積糧”,才要先“高筑墻”,才可以“稱王”,足見糧食儲備之空前關鍵。
如今的人,習慣了便捷的工業化食品,對老一輩的儲糧手段不屑一顧,殊不知,其中凝聚的智慧,是不知道多少代人,用血淚換來的。
只怕當危機真的爆發時,又有多少人,能在無法網購糧食的絕望中,茶余飯后談笑風生呢?
結尾
儲糧是個大智慧,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這話有待商榷,可糧食的歷史就是戰爭史,這話卻毋庸置疑。
也希望大家能珍惜糧食,重視糧食,而各位又認為還有哪些糧食能留存10年甚至100年呢?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