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上海海關學院逆襲浙江大學,浙江警察學院完爆港中文?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發現,年輕人考公的意愿更高了
以前年輕人的規劃還是先考大學再考研,最后考公考編。
現在,從高考報志愿開始,就瞄準編制了。
2025年高考填報志愿結束,今年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上海海關學院、浙江警察學院等考公對口院校分數線超過了傳統名校。
比如上海海關學院,對口編制是各省市海關,該校05專業組在江蘇物理類的提前批投檔最低分高達657分,超過了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在江蘇的錄取分數線。
該校04專業組江蘇物理類提前批的投檔最低分數線為648分,也超過了香港中文大學04專業組的645分。北京電子科技學院、浙江警察學院的分數線也創新高,都與重點高校媲美。
財新網對報考這些考公對口院校的學生進行了采訪,發現他們對自己的選擇信心十足,而且得到了家里的編制。
報考該校的一名學生甚至表示,她甚至拋棄了浙江大學的錄取機會而選擇了該校,理由是學校和考公更對口,其中一個叫亞亞的學生,回答讓人印象深刻,她說自己出身小縣城、家境普通,畢業后想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她認為即使名校畢業,未必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她認為上海海關學院這樣的考公對口學校更有優勢,她表示父母也支持自己的決定。
這是微觀層面,宏觀數據看,考公熱也確實愈演愈烈。
2025年國考通過資格審查人數達到341萬,同比增加40萬,競爭比達到了86:1,超過了2024年77:1和2023年的70:1,按這個趨勢,后年可能就破百了。
河北秦皇島人社局的數據甚至顯示,該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報考人數甚至超過了該市同年高考報名人數,最火的一個崗位報錄比居然是935:1。
考公熱繼續高漲,走向瘋狂,考研熱卻在退潮。
2025年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是388萬人,同比減少了50萬人,離2023年的峰值降低了86萬人。
這說明,年輕人對學歷正在祛魅,對編制卻更加癡迷。
學生和家長,都意識到好學歷不一定找到好工作,早點瞄準就業才是王道。但是這個就業基本不考慮體制外工作,只考慮體制內,一開始家長和孩子就是瞄準編制的。
智聯招聘的數據就顯示,73.1%的畢業生想進入體制內工作,想去民企的只有12.1%。
在抖音、b站、微博上,也能見到大量年輕人在批判民企,認為民企代表不穩定、996、內卷和喪失個人空間。他們普遍對體制內工作帶有濾鏡,認為體制內工作穩定、清閑、福利好、朝九晚五,是最理想的工作。
這種認知顯然是太理想化了,15年說這話還有一定道理,現在隨著反腐倡廉、過緊日子、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推進,公務員早就不是事少錢多了,很多單位甚至是錢少事多。
所以,就在年輕人對體制趨之若鶩的時候,很多中年體制內人員卻想出來,為了阻止人員離職,不少單位甚至設置了長達數年的脫密期。
為什么想出來呢,因為在外面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2020年開始,互聯網監管加強,各大廠都開始重視政府關系,要想搞好政府關系,就需要內行人幫忙,內行人,自然只能從體制內找。如果你曾在與公司業務相關的關鍵部門任職,你跳槽會很容易。
2020年起,很多人從體制內跳槽到大廠工作,低的年薪有四五十萬,多的高過百萬,他們構成了各公司政府關系部門的核心。
直到2023年,管理趨緊后,這股趨勢才逐漸消退。不過雖然出去難了,但我還是經常聽到中年體制內人員的抱怨,抱怨錢少事多,工作不好干,覺得外面有更好的機會。
就是同一時期,年輕人想進體制,中年人想出來,一邊說體制外水深火熱,一邊卻覺得外面的機會更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偏差呢?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企業要求的變化,我覺得這4年企業招聘最大的變化就是對應屆生愈發不寬容,企業越來越不想付出培養成本,越來越想從市場上找到現成的人才。
HR不想招一張白紙,而是想員工到崗后立即能為公司創造價值。
今天很多大廠對實習生的要求,相當于6年前的校招生,對校招生的要求,相當于6年前的社招生,現在校招生的招聘要求也動輒要求豐富的工作經驗,鮮少有應屆生能達到。
對這一點,經濟學家陳沁還做過量化研究,他發現工作經驗的回報比逐年上漲,而學歷的回報比逐年下降。
也就是說,當下的就業市場,對新手是高度不友好的,工作經驗豐富、依靠人脈和關系生存的老手反而吃香。
像是我這種在大廠待過三四年的,離職后也能收到很多邀請、面試,在兩個月內就得到了offer,我周圍的同事大致也是如此,對工作經驗豐富的員工,就業并不是難題。
AI的應用也加劇了這種趨勢,現在大語言模型能夠替代越來越多的初級崗位,中高級員工即使不需要下屬和實習生也能完成以前的工作。
在AI的加持下,企業為了降本增效,都會傾向培養一人多用的超級員工,而會大量削減初級崗位,而應屆生剛進入市場,往往也只能勝任初級崗位,最后的結果就是適合應屆生的崗位越來越少。
目前AI已經影響到了普通翻譯、普通繪圖師、初級程序員、會計人員和普通文員的就業,chatgpt和deepseek遠比人力更高效,除了這些職業,部分大廠還發現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審核效率,因此很多審核員也因此失業了,而審核往往是大廠創造就業最多的部門。
AI發展如此迅速,學生和家長肯定也發現了,他們擔心在體制外工作未來會被AI替代,而體制內理論上會給你穩定的預期,不會考慮效率,至少承諾會保你一輩子。
現在人們都缺乏安全感,自然哪里穩定就去哪里。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相對剝奪感的問題。
對70、80后來說,他們經歷過體制內的黃金時期,那時各單位福利很好,有自己的小金庫,逢年過節就發禮品和獎金,當時地也比較多,很多核心部門入職沒多久就能分到房子,各單位報銷也比較寬松,所以那時很多體制內人員是夜夜笙歌。
但現在強力反腐,過緊日子,地也越分越少,很多新人可能熬到40歲才有配售,現在對兼職管理也比較嚴格,賺外快也比較難了。
新人的待遇相比老一代體制內人員差多了,但是呢,新人他沒有對比,反而覺得現在這種穩定已經很好了,但對有對比的老人來說,就會有落差。
這是造成兩代人分歧的重要原因。
雖然年輕人推崇體制有自己的原因,我也理解“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但我還是想說,體制內崗位終究是僧多粥少,所有人能進體制是不現實的,大多數人,很大概率考試多年也無法成功,如果淪為范進,是會落得比直接去體制外就業更慘的下場。
對于考公,還是應該理性看待。
年輕人就業難的問題也需要整個社會幫忙解決,我們不如思考下,現在的社會和企業,給予年輕人的機會是不是太少了,該怎樣讓技術的發展平等的惠及所有人。
這是我們未來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