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年產才30架”?日本白皮書數據遭軍迷質疑:嚴重低估,中國情報哪來的?
7月15日,日本防衛省發布了2025年度《防衛白皮書》,其中關于中國軍事力量的統計數據引發廣泛爭議。尤其是戰機產量部分,白皮書稱中國四代機和五代機一年僅增加80架,其中包括30架殲-20、20架殲-16、10架殲-15和20架殲-10。
這一數據不僅與公開情報差距明顯,更被中國軍迷質疑為“嚴重低估”。那么,日本的統計依據究竟為何?這些數據是否可信?
首先,日本防衛白皮書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商業衛星影像、公開信息和模型推測。通過衛星影像統計艦艇數量相對準確,但用于動態變化的戰機產量時誤差較大。比如,白皮書稱殲-20年產僅30架,而根據國內外公開信息,殲-20的年產量可能早已突破100架。自2021年起,殲-20生產線進入高效批量生產階段,2024年的實際產量遠高于白皮書的估算。此外,殲-16的年產量也被低估至20架,實際可能接近40-50架。而殲-15的總數更被嚴重低估,僅統計為70架,這與中國現役兩艘航母和即將服役的福建艦的需求完全不符。
那么,中日空中力量的真實對比又是怎樣的呢?目前,中國空軍擁有3300多架戰機,其中包括大量四代機和五代機。相較之下,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機總數僅為1443架,且主力仍是上世紀服役的F-15J戰斗機。雖然日本近年來引進了F-35,但數量有限,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優勢。此外,殲-20作為第五代隱形戰斗機,在隱身性能和作戰能力上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日本F-15J即便升級,也難以與之抗衡。
面對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發展,日本在白皮書中提出了“防區外打擊能力”等七大能力建設目標,試圖通過遠程導彈等手段威懾中國。然而,這一計劃面臨技術和預算的雙重制約。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幾乎無法脫離解放軍的打擊范圍,即便擁有遠程打擊能力,其基地和指揮中心仍可能被中國東風系列導彈摧毀。
從區域安全的角度看,日本的焦慮不僅源于中日軍事力量的差距,更反映了其對臺海局勢和東亞安全格局的擔憂。隨著中國軍事技術的持續突破,日本的無力感將進一步加劇,這也可能引發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
總的來看,日本白皮書對中國戰機產量的統計存在明顯誤差,這不僅低估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實際能力,也反映了其對中國崛起的復雜心態。在未來,中日軍事對比的焦點將不僅是裝備數量,更是戰略意圖和區域安全的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