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際軍事舞臺上又出了大事。
先是英媒爆料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通話時直接問"能不能打莫斯科",緊接著美國總統又火速改口否認,同時卻宣布要向烏克蘭提供17套愛國者防空系統……
俄羅斯那邊梅德韋杰夫直接回懟"不在乎"!
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駐烏大使館突然發出撤離預警!
這一系列密集操作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博弈邏輯?
7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兩名知情人士消息稱。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時詢問:如果給你遠程導彈,能打到莫斯科嗎?
澤連斯基表示,只要提供武器即可!
這一對話曝光后,特朗普在白宮南草坪接受采訪時矢口否認。
強調美國不會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也不支持攻擊莫斯科,并聲稱“不站在任何人一邊”。
盡管特朗普否認直接支持攻擊俄本土。
不過難免讓人猜測政策調整的信號可能已經釋放?
7月14日特朗普在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宣布,美國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 “愛國者”防空系統,費用由北約承擔。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這種“歐洲出錢、美國供貨”的模式,延續了特朗普政府一貫的對外策略。
關于軍援,特朗普在表態中提到“某國擁有多套‘愛國者’系統”。
但實際情況卻是,美國陸軍現役15套,德國已提供3套并剩余6套,總數與“17 套”存在出入……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已經明確表示,德國庫存已接近北約最低防御標準,并計劃向美國購買兩套以補充庫存。
美國專家詹妮弗?卡瓦納指出,美國自身嚴重短缺“愛國者”系統。
陸軍副參謀長詹姆斯?明格斯也表示,美國陸軍現役15套愛國者系統中,1套因維護不可用,實際可用14套……
據悉該系統每枚導彈造價400萬美元,洛克希德?馬丁公司2025年預計生產600枚 “愛國者-3”導彈。
但這樣就能滿足烏克蘭需求嗎?
這還是該導彈首次達到如此高的產能水平。
德國原本有12套愛國者系統,已援烏3套,部署波蘭2套,自身只剩6套。
以色列雖有12套,但面對伊朗導彈威脅,可能暫時無法挪用。
此外烏克蘭國防部也對援助數量的具體來源表示困惑。
或許援助計劃還存在不確定性?
面對相關政策動態,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7月15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
俄羅斯對任何最后通牒毫不在意,好戰的歐洲將為其冒險付出代價,好戰的歐洲將感到失望。
俄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指出,任何威脅性質的外交姿態都是不可接受的,俄羅斯不會在壓力下妥協。
俄方的自信可能源于戰場與國防生產優勢。
俄國防部7月13日通報,俄軍在頓涅茨克地區推進并控制多個居民點,在多個方向擊退烏軍進攻。
北約評估顯示,“俄羅斯每月生產25萬枚炮彈,是美歐援烏總量的近三倍”。
俄方認為,自身在戰場和國防生產方面的優勢,將持續支撐其戰略立場。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7月15日發布提醒。
鑒于烏克蘭議會通過決議延長戰時狀態至2025年11月5日,呼吁中國公民暫勿赴烏,并做好撤離準備。
這一預警正值國際局勢調整的關鍵節點!
在這一關鍵節點上,戰場形勢的變化加劇了不確定性。
俄軍事專家、盧甘斯克退役中校安德烈?馬羅奇科在《軍事觀察》雜志撰文指出,俄軍在哈爾科夫州邊界加強軍事部署,對烏軍補給線構成壓力。
庫皮揚斯克方向的持續行動,使烏軍北線補給通道面臨挑戰。
雨季來臨后,田野泥濘化將進一步限制烏軍機動能力,關鍵補給通道已進入俄軍火力覆蓋范圍。
面對日益復雜的沖突形式各方都有不同的反應。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關稅措施與北約框架下的軍事援助計劃,尤其政策反復性被《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關注。
歐洲國家對承擔相關費用態度分化,法、意等國已明確拒絕參與部分采購倡議。
冬季歷來是軍事行動的關鍵窗口,若各方無法在11月前達成妥協,局勢可能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在復雜的地緣政治棋局中,和平與穩定始終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