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這三城,正悄悄撕掉“三線”標簽。2024年GDP數據擺出來,宜昌6191億反超襄陽6102億,成湖北第二。襄陽也沒松勁,東風新能源輕卡年造50萬輛,汽車產業家底厚。
荊州3505億增速6.3%,智能家電、半導體三年翻三倍,追得猛。宜昌靠三峽供全國7%清潔能源,化工和新能源材料擰成一股繩。
襄陽“襄陽都市圈”輻射河南南陽,跨省找產業腹地,算盤精。
荊州史丹利宜化新材料、玖龍紙業落地,傳統新興產業兩條腿走。
三城各有各的“吃飯家伙”,宜昌生態牌,襄陽工業牌,荊州后發牌。襄陽漢江穿城,峴山古隆中繞著轉,氣候不極端,住得舒服。宜昌清了沿江1公里化工企業,長江水更清,三峽大壩游客年年多。
荊州楚文化園、方特要上馬,古城墻和長江景,文旅潛力藏得深。但都有塊“硬骨頭”——科技創新弱,專業人才不夠用,傳統產業轉得慢。襄陽想2025年GDP沖8000億,2022年才5827億,年均得漲11.
2%,難不難?宜荊荊都市圈核心區2027年要1.4萬億,荊州、荊門、宜昌得抱更緊。
襄陽“車管夜市”“零工市場”便民,城市管得細,留住人有一套。荊州跨江發展,中心城區和松滋、公安、江陵要“捏成團”,空間大。
宜昌有長江航道、三峽機場,貨物流通方便,物流網里占著重要位置。襄陽二汽基地老牌子,新能源汽車剛冒頭,能不能長成“大樹”?荊州教育跟武漢高校搭線,職業院校多,可跟二線比,人才還得再攢。
宜昌文旅有三峽大壩、三峽人家,世界級招牌,生態好了更能吸人。三城是“漢襄宜金三角”,荊州潛力大,襄陽底子厚,宜昌轉型快。單獨突圍難,聯合起來呢?
產業互補,交通互通,能不能1+1+1>3?
有人說“二線看總量”,有人說“二線看質量”,標準不同,結果可能不一樣。具體誰能先摸到二線門檻?
還得看接下來兩年的動作。您覺得這三城,是單打獨斗強,還是抱團發展更有戲?
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