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明膏腴地,齊魯必爭汶陽田"的肥城安駕莊鎮正上演著土地革命。
青壯年外流讓這片沃野面臨"誰來種地"的生死拷問。洼里村的智慧農業基地里,連片麥浪翻滾得不像話。村支書老馬叼著旱煙說:"家家戶戶那三畝五畝地,擱以前連收割機都轉不開身。
"現在可好,通過"承包權不變、經營權連片"的妙招,零碎田塊拼成了大棋盤。馮家樓村的養老食堂飄著紅燒肉香。
72歲的張老太端著飯盒直念叨:"土地交給集體管,每畝給800斤麥子,吃飯還有補助。"村里把200畝整合田的收益,三成拿來辦養老,這賬算得精明。馬家埠民俗博物館擺著銹跡斑斑的犁鏵。
但隔壁車間的紫麥加工線正轟隆作響,這種功能性小麥每斤能多賣2塊錢。鎮農業公司老總掰著指頭算賬:"統一采購農資省15%,農機服務覆蓋9個村。"錦一村的經驗更絕。
他們把162畝閑散地打包托管,連廢棄老屋都改成了民宿。村支書帶著黨員結對幫扶,去年村民人均多分了2300元。
這可比單打獨斗強多了!德化縣梓溪村只剩4對老夫妻看家。
他們把400畝荒地托管給服務隊,年終分紅笑得合不攏嘴。村會計說:"無人機打藥比人工便宜一半,產量反增兩成。"彭陽縣的田記掌村玩出新花樣。
農戶當起甩手掌柜,服務隊包攬從種到收,年底還能二次分紅。去年玉米畝產破天荒達到1500斤,村集體進賬30萬。
但問題來了。有些老漢死活不肯交地,說祖傳的田埂不能破。鎮干部撓頭:"三戶釘子戶就能把連片規劃攪黃。
"還有老人嘀咕:"機器種的地,吃不出麥香味。"數據顯示,整合后的地塊農機效率提升40%,化肥用量反降20%。
安駕莊鎮去年村均增收18萬,可仍有15%的農戶在觀望。
這改革就像推碾子,得順著紋路慢慢來。"清明不撒種,秋后望天哭"。
眼看著后天要變天,整合田里的春玉米還沒播完。
合作社老王急得跺腳:"要擱以前各管各的,這會兒早誤了農時。"您說這土地是合著好還是分著好?咱莊戶人最看重啥?
是守著祖田踏實,還是跟著集體掙錢?評論區嘮嘮!
特別提醒:本文所述案例僅供參考,具體政策以當地文件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