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有個農(nóng)民,用7年和20萬外債,種出了能多年收割的再生稻。1980年代初,包產(chǎn)到戶剛實行,胡代書和妻子守著三四畝地。
每年育秧、插秧、除草,農(nóng)活像轉(zhuǎn)磨盤,轉(zhuǎn)得人直不起腰。
12歲兒子蹲田埂抱怨:“年年插秧太煩了,種一次能一直收多好!”孩子一句話,在胡代書心里扎了根:真有不用插秧的水稻?
走親戚到梁平山坡,他瞅見幾株墨綠植物,像稻子又不太像。挖了4株回家種,兩株活了,黃了又綠,第二年自己發(fā)了芽。
“這是能再生的稻子!”胡代書蹲田頭笑出聲,手直哆嗦。他騰出三分地,開始雜交實驗,稻種少、沒標準,妻子直罵“種野草”。
跑四川、貴州、江西,倆月背回100多個稻種,褲腿總沾著泥。
1982到1985年,三年實驗全砸了,稻子要么退化,要么不再生。家人說他魔怔,鄰居背后笑,娃放學都繞著田埂走。
他咬著牙:“成一次,能讓千萬農(nóng)民少彎腰!”1986年花粉雜交,兩朵稻花碰出了希望,種子收進鐵盒里。1988年播種,1989年春,枯稻莖上冒出新綠——第一株再生稻成了!
培育用了7年,推廣更難,沒學歷、沒職稱,農(nóng)科站門都進不去。找朋友借錢,欠了20萬外債,坐綠皮火車跑遍全國,被當騙子攆。
最難時在村口蹲兩天兩夜,就為等農(nóng)科站長看一眼稻種。“農(nóng)民搞科研?
吃力不討好!
”勸的人多,他偏說:“好東西,總會被看見。”2010年媒體報道,上千縣市試種,畝產(chǎn)600公斤,蛋白質(zhì)還更高。安徽霍邱、四川、江西,再生稻種成了片,農(nóng)民說“插秧次數(shù)少一半”。
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規(guī)劃,2030年前再生稻要種5000萬畝,糧食安全多道坎。從被罵“瘋子”到“袁隆平第二”,胡代書頭發(fā)白了,腰還是直的。有人說他傻,20萬外債壓了半輩子;有人說他值,千萬農(nóng)民省了力。
科學不只是實驗室的事,更是泥里刨出來的——胡代書用腳量出來的。現(xiàn)在吃碗米飯,該不該想起那個蹲田頭7年的農(nóng)民?他的名字,不該忘。
這樣的“土專家”,是不是該被更多人看見?
您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