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七月,本來應該是電影市場的狂歡季,但有這么一位老先生,他和他那部承載了大半輩子心血的電影,卻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硬生生逼到了墻角。
他的新電影《戲臺》還沒正式跟全國觀眾見面,一場圍繞著這部電影的博弈,就已經提前上演了,而且這過程,說句實話,實在是讓人有點看不下去。
一生的心血,上億的豪賭
咱們得先說說陳佩斯老師這部新電影,叫 《戲臺》。這可不是他臨時起意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
熟悉陳老師的朋友可能知道,他離開主流舞臺很多年,一頭扎進了話劇領域,而話劇《戲臺》就是他這十多年里最得意的作品,在全國演了幾百場,場場爆滿,口碑好得不得了。
現在,他想把這個經過千錘百煉的好故事搬上大銀幕,讓更多的觀眾看到。
為了這部電影,陳佩斯老師到底付出了多少?根據一些媒體和圈內人士透露的消息,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為了保證電影的質量,不讓自己的心血之作被資本邏輯綁架,他這次幾乎是壓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有說法稱,這部電影的投資直接砸上了一個多億。
在一個動輒就有大資本入局的電影圈,一個億或許不算頂天,但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敢說一句“沒有1.2個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認真拍片”的背景下 ,一個71歲的老藝術家,用自己辛苦攢下的錢來完成一個藝術夢想,這份執著和魄力,本身就足夠令人尊敬。
這筆錢,不是什么熱錢,不是什么資本游戲,而是他幾十年藝術生涯積累下來的實實在在的財富。
他想做的,就是認認真真地把一個好故事講好,把話劇舞臺上的那種原汁原味的、屬于中國人的幽默和智慧,通過電影這種形式傳遞出去。
可以說,《戲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商業作品,它更像是陳佩斯藝術人生的一個總結,一場傾盡所有的豪賭。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飽含著老藝術家心血和真誠的作品,在即將瓜熟蒂落的時候,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惡心事”。
看不見的手,資本“吃相”的丑陋
問題就出在電影的發行和排片上。
按理說,像《戲臺》這樣有深厚話劇基礎、有國民級藝術家坐鎮的電影,就算成不了票房爆款,也應該在影院里有一席之地。
但現實情況卻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臉。
根據網絡上流傳出的消息和一些業內人士的反饋,《戲臺》在預售和排片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擠壓。
這是怎么回事呢?說白了,就是同檔期有其他更具“賣相”的大制作電影。
這些電影或許有流量明星加持,或許有鋪天蓋地的營銷宣傳,在資本眼里,它們是更穩妥的賺錢機器。
于是,一股無形的力量開始運作。一些院線經理私下也表示很為難,他們坦言 “上面有壓力” ,必須優先保證那些大片的排片率。
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陳佩斯老師的《戲臺》空有口碑和期待,卻拿不到足夠的排片。
觀眾想看,但家門口的電影院可能一天就排個一兩場,還是在上午或者半夜這種“垃圾時間”。這背后的邏輯其實很赤裸裸,就是資本的逐利本性。
在它們看來,藝術、情懷、老藝術家的心血,在實打實的利潤面前,都得靠邊站。
這種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犧牲其他影片生存空間的行為,被網友們憤怒地形容為 “吃相太難看”。
更讓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發行方一度想通過媒體曝光等方式“硬碰硬”,為電影爭取一些生存空間。
但最后,陳佩斯老師自己叫停了。
他選擇了一種最“體面”也最無奈的方式,主動改檔,并向觀眾道歉,說不希望因為排片問題讓已經購票的觀眾白跑一趟,也不想給影院添麻煩。
一個本該理直氣壯的受害者,反過來向所有人道歉。這一幕,無疑是這場風波中最令人心酸和惡心的一幕。
一位71歲的老人,帶著他耗盡心血的作品,最終卻只能向那只“看不見的手”低頭,這不僅僅是陳佩斯一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電影市場的悲哀。
一個老炮兒的“硬骨頭”
看到陳佩斯老師選擇主動退讓和道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他“慫”了,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他骨子里那份清高和倔強的體現。
你以為他是不敢斗嗎?錯了,這位老先生的“硬骨頭”,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全國聞名了。
要理解他今天的選擇,就必須回頭看看他當年的故事。
時間拉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
那時候的陳佩斯,可以說是中國喜劇界的頂流,他和朱時茂的春晚小品,是全國人民過年最大的念想。
然而,就在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干了一件在當時看來“驚天動地”的大事。
他發現自己和朱時茂在春晚舞臺上表演的小品,被央視旗下的公司制作成VCD光盤,在市面上公開售賣,但自始至終沒有人通知過他們,更別提支付版權費了。
在那個年代,大家對“版權”這個概念還很模糊,很多人覺得電視臺用了你的作品是看得起你。
但陳佩斯不這么想,他認為這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侵犯。
于是,他一紙訴狀,將央視告上了法庭。
這場官司在1998年鬧得沸沸揚揚,結果是陳佩斯勝訴了,拿到了幾十萬的賠償。他贏了官司,捍衛了法律賦予一個創作者的權利和尊嚴。
但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那以后,他和朱時茂再也沒有登上過春晚的舞臺,逐漸淡出了主流電視觀眾的視野。
很多人說他傻,為了幾十萬,得罪了那么大的平臺。
但陳佩斯認這個理。他后來在采訪中說,如果當時不對這種侵權行為說“不”,那以后一百年,這種事都還會發生。
他爭的不是錢,是一個規矩,一份尊重。
這根硬骨頭,二十多年前讓他離開了最風光的舞臺,二十多年后,似乎又成了資本眼中不識時務的“絆腳石”。
他今天選擇退讓,不是因為他怕了,而是他不想用那種他不喜歡的、盤外招的方式去爭斗。
他寧愿自己的作品晚一點上映,也不想把一場藝術的呈現,變成一地雞毛的輿論戰爭。
這份堅持和體面,恰恰是那根“硬骨頭”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表現。
一部電影,更是一場良心的拷問
如今,站在2025年7月的尾巴上回看這場風波,《戲臺》最終的票房數字,或許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這個電影市場最真實、也最矛盾的一面。它引發了一場關于藝術與商業、情懷與利益、原則與規則的全國性大討論。
當一部好作品就在眼前,我們是選擇錦上添花,還是選擇讓它在角落里自生自滅?
當一位值得尊敬的老藝術家傾盡所有,我們是給予他應有的尊重,還是用冰冷的商業規則將他拒之門外?
對我們普通觀眾來說,這也是一次選擇。
我們的每一次購票,都是在為自己喜歡的電影世界投票。
是選擇那些被資本和流量堆砌起來的快消品,還是選擇為那些真正沉下心來講述中國故事的匠人留一盞燈?
好電影,不應該被埋沒;好演員,更不應該被辜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