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黑土地同氣候,中俄大豆畝產咋差近一倍?俄羅斯遠東春天總讓農民犯難,4月該播種卻春雨不斷。
農田沒完善排水系統,一下雨就成沼澤,拖拉機進不去。只能干等5月下旬甚至6月,土地曬干才能播,播種期大推遲。有效生長期只剩4個半月,只好選早熟品種,產量自然受影響。
再看咱黑龍江,幾十年水利建設見成效,排水灌溉系統全。春天下雨不積水,4月底5月初,穩穩當當把豆種進田。
大豆有充足時間生長,能選高產的中晚熟品種,優勢很明顯。俄羅斯遠東農民選種太粗放,去年豆子篩篩就當來年種。
雖說挑出的種子看著飽滿,可混著不少低產的“醬豆”。雖也有換種習慣提高多樣性,但自留種還是藏著減產風險。機械化方面各有特點,約翰迪爾操作簡單,東方紅得懂技術。
但農業現代化關鍵在基建,水利跟不上,機械再好也枉然。
就像俄羅斯遠東,機械有了,排水不行,播種還是被耽誤。
咱中國靠基建搶了農時,大豆能在合適時間播種生長。數據最能說明問題,黑龍江畝產120 - 150公斤,那邊才70 - 80公斤。這差距背后,是農田基建的強弱,是選種方式的優劣。
我個人覺得,農田基建就像種地的“地基”,打好了才能穩產高產。
農民朋友都知道,種地得看天,但也得靠人,基建就是人為的保障。現在咱得繼續重視基建,讓黑土地發揮更大潛力,多打糧。
也希望俄羅斯遠東的農民,能借鑒經驗,改善條件,提高產量。
種地這事,環環相扣,哪一環做好了,都能讓收成上臺階。
關注網易號,獲取更多種地干貨,一起守護咱的黑土地。記住,好收成離不開早打算,基建種子都得跟上,才能穩產增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