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優待黑人留學生”的討論時常引發爭議。一些教授與公知動輒以“國際形象”“大國氣度”為由,主張對黑人留學生給予遠超本國學生的特殊待遇,從高額獎學金到生活特權,甚至將正常的規則約束斥為“狹隘”。只是,當這些言論在象牙塔里擲地有聲時,人們不禁想問:那些力主優待的倡導者,是否愿意走出書齋,到非洲大陸親自踐行自己所推崇的“優待邏輯”?
非洲有54個國家,既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也有面臨貧困、疾病挑戰的角落;既有熱情好客的民眾,也有對公平規則的樸素堅守。若真如某些公知所言,“優待是促進交流的潤滑劑”,那么當他們踏上非洲的土地時,是否會主動要求當地對自己“特殊照顧”?是否會主張自己應享有比非洲民眾更優厚的福利、更寬松的規則?
恐怕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現實中,多數人在異國他鄉更期待的是平等對待——遵守當地法律,尊重當地習俗,憑借自身能力獲得認可,而非依賴“特殊身份”換取便利。這種心態,恰恰揭示了“優待論”的虛偽:他們要求本國對外國留學生打破規則、破格優待,卻未必愿意在其他國家接受同樣的“區別對待”;他們將本國學生的合理訴求視為“排外”,卻對非洲國家維護自身秩序的舉措表示理解。這種雙重標準,本質上是將“優待”當作一種居高臨下的施舍,而非平等基礎上的尊重。
真正的國際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或“索取”,而是雙向的理解與共情。那些在課堂上大談“優待意義”的教授,若能到非洲的鄉村學??纯?,或許會發現當地師生更需要的是平等的教育資源合作,而非帶著優越感的“特殊照顧”;那些在文章中強調“包容姿態”的公知,若能與非洲的普通勞動者聊聊,或許會明白他們最珍視的是憑本事吃飯的尊嚴,而非不勞而獲的優待。
非洲不是“優待理論”的試驗場,中國的校園也不該是。當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分配、規則執行標準,因為“外國人”的身份而被隨意突破時,傷害的不僅是本國學生的公平感,更是國際交流的根基——因為任何建立在特權之上的關系,終將因失衡而崩塌。
與其在書齋里空談“優待的必要性”,不如到非洲大陸走走看看。看看那里的人們如何在平等與尊重中交往,如何在規則與秩序中發展?;蛟S那時便會明白:真正的友好,從來不是破格的優待,而是平視的尊重;真正的交流,從來不是紙上的空談,而是躬身的踐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