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最期待的莫過于一年一度的快樂暑假!
耳畔不會有父母的催促,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可以與小伙伴們一起享受追逐打鬧的夜晚。
可以一邊啃著清涼可口的西瓜,一邊看著喜歡的動畫片,隨著劇情哈哈大笑,徹底放松自己的身心。
那么,暑假一詞從何而來,它在我國又有多久的歷史?
暑假,根據官方文字的記載,最早出現在1901年11月4日,山東巡撫袁世凱遞給光緒皇帝的奏呈《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一文中,此章程原件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山東大學初擬的這份章程中,第二章第四節規定了有關“寒暑假”的安排:
“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開學,小暑節放學,給暑假休息;至立秋節后六日開學,十二月十五前后放學,給年假。”
而暑假的推廣和普及,又與王國維譜寫的一首《暑假歌》有關,1906年,王國維在學部編譯圖書局(清末的官方教科書編纂機構)擔任圖書館編輯,受他的領頭上司圖書局的局長袁嘉谷邀請,譜寫了一首非常悠然恬靜的詞作《暑假歌》。
這首詞一經面世后,就被人譜寫成曲子,在師生之中廣泛傳唱。據袁嘉谷的回憶,民國十七年,他在東陸大學(現云南大學的前身)任教時,還會聽到有人在昆明的街頭吟唱。
廣庭寂寂日行天,參差樹影園。
朝朝挾策學堂遠,如今又半年。
從此日,得休閑,迢迢一月間。
北窗且自理陳編,清風入幾筵。
清:王國維《阮郎歸·暑假歌》
王國維,字靜安,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他是近、現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他的學問之廣,在中國近代幾乎找不到對手。
30歲之前,他就寫出了《中國戲曲考源》、《紅樓夢評論》、《文學小言》,他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之說,一直被奉為經典。
30歲之后,他轉向甲骨文、金石、敦煌等古文字研究,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與陳寅恪、趙元任、梁啟超比肩。
他說過:“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但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時,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劇烈震蕩的時代,晚清的覆滅,辛亥革命的爆發,到民國軍閥混戰……動蕩的時局一次又一次摧毀了文化的秩序,也摧毀了他的信仰。
最終,1927年6月,這位文化的巨人選擇在頤和園昆明湖畔投湖自盡,以此來捍衛走向式微的中華傳統文化。
廣庭寂寂日行天,參差樹影園。
偌大的庭院里空曠寂靜,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穿行在天際,錯落的樹影鋪滿了整個庭院。
開篇描繪了自己所在的住所,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清幽庭院,風景如畫、綠樹成蔭,從清晨到日落,重重樹影隨著太陽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廣庭寂寂",以寂寂兩字強化庭院的寂靜感,因為詞人教書育人的身份早出晚歸,自然空留庭院寂寞。
“日行天”,以擬人的手法賦予太陽生命感,同時暗喻時光的流逝。
開篇兩句就好像幾組快速切換的鏡頭,在幾個光影轉換下很快一天過去了,也暗寓詞人忙碌的生活,來不及細細欣賞、細細感受庭院的美好風光。
朝朝挾策學堂遠,如今又半年。
我每天捧著書本信步走向遙遠的學堂,一晃之間,半年的時光過去了。
“策”,指古代書寫用的竹簡,“挾策”,即手持書卷。對于先生來說是捧著教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背著書包。
“朝朝”與前一句“日行天”相呼應,教書育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求學亦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老師日復一日的堅持付出,學生日復一日的點滴成長。
從此日,得休閑,迢迢一月間。
但是,從今天開始,生活有了變化,不用每天忙忙碌碌,早晚奔波于學堂之間,因為終于迎來了快樂的暑假,又可以擁有一個月的閑暇時光。
“休閑”、“迢迢”:表達詞人對愜意暑假生活的期待,對短暫閑暇的珍視。從這里也可以看到詞人情感上的變化,由前面的“寂寂”的壓抑狀態轉向“休閑”的舒展狀態。
北窗且自理陳編,清風入幾筵。
我可以自在地坐在北窗之下,整理我舊日的書卷,任清風吹拂過我的幾案。
北窗:出自晉代陶淵明《與子儼等書》,文中以"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的場景描繪超然物外的隱居生活。
詞人結束了一學期忙碌的教書生涯,終于可以輕松地做一回自己,過上像隱士一般瀟灑自在的生活。
“清風放幾筵”,這一句很是巧妙,用觸覺意象結尾,賦予閑適以具體的形象感知。
整首詞,朗朗上口、舒適恬淡,表達了暑假生活來臨的悠閑和喜悅,也祝福所有的教師們和孩子們,暑假快樂!
圖片原創,請勿商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