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令人難忘的瞬間和爭議事件,而何智麗的故事,無疑是其中極為濃墨重彩且備受爭議的一筆。多年來,關于何智麗的傳聞不絕于耳,很多人都認為她是因為遭受雪藏,負氣之下才前往日本,事實真的如此嗎?多年后,退休的張燮林說出了其中的真相。
何智麗,這位曾經在中國乒壇閃耀著光芒的選手,她的乒乓球天賦極高,實力強勁。在 1987 年第 39 屆新德里世乒賽之前,她已經在國乒隊伍中嶄露頭角。當時的國乒,雖然整體實力強大,但在面對一些國外勁敵時,也需要精心布局戰略戰術。
那屆世乒賽的女子單打項目,進入半決賽時,出現了三英戰呂布的局面,中國三名選手何智麗、管建華和戴麗麗面臨韓國選手梁英子一人的挑戰。半決賽對陣形勢為何智麗對管建華,戴麗麗對梁英子。
梁英子是韓國實力超群的老將,此前屢挫中國選手,是中國隊奪冠的心腹大患,且年齡偏大,體力成為她問鼎的最大障礙。
基于此,中國代表團教練組決定,由打法穩健的削球手管建華在決賽中把關,一旦梁英子進入決賽,依靠管建華的削球,用持久戰消耗梁英子的體力,并戰而勝之。當時,何智麗得知這一決定后,并未當場表示異議。
然而,到了比賽那天,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當天下午,戴麗麗對梁英子的比賽早一小時進行,這是一場艱苦的拉鋸戰,一直打到決勝局。而晚一小時的第二場半決賽,何智麗對管建華的比賽卻進展神速。
“輕裝上陣” 的管建華顯然提不起比賽興趣,一上場就連失兩局,但因為她 “胸有成竹”,仍舊不以為然。相反,何智麗卻殺紅了眼,當第三局開始,局面沒有任何改觀,何智麗一路領先,打到 18 比 10。
此時,教練們傻了眼,管建華也慌了神,全部向何智麗使眼色。一剎那間,何智麗有所動搖,連輸 10 分,18 比 20。教練們剛緩了口氣,這時,何智麗咬了咬牙,一口氣連得四分,把自己送入了決賽。
比賽一打完,管建華頓時泣不成聲,“不是說好了嗎,要改變決定也該告訴我一聲啊”。為了不讓這一幕太尷尬,一位女教練趕緊把管建華推進衛生間。其他教練被這一切驚呆了,醒悟之后,紛紛拂袖而去。
在何智麗與管建華的半決賽結束時,另一場半決賽打到第五局,梁英子體力漸顯不支,戴麗麗占據了優勢,打到了 18 比 12,勝利在望。這時,戴麗麗忽然發現場內一片嘩然,扭頭一看,教練已經全不在場,再一看比分,戴麗麗成了丈二和尚(她當然事先也知道領導決定),“不是管建華贏嗎,怎么會這樣”。
一時間,戴麗麗腦子一片空白,無心戀戰,梁英子抓住戰機,連得 9 分,死里逃生。中國代表團的形勢頓時嚴峻起來。在那個下午,沒有人去理睬何智麗,也沒有人對她進行指點,在晚上的決賽中也是如此。
而在晚上的決賽中,何智麗沒有受到這些場外因素的過多干擾,她憑借著自身強大的實力,以 3 比 0 戰勝梁英子,為中國隊保住了金牌。原本奪冠是一件值得舉國歡慶的事情,但何智麗的這次奪冠卻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她沒有按照教練組的安排讓球,在當時有著讓球傳統的乒乓球隊里,她的行為被視為大逆不道。
何智麗奪冠后,國乒內部的反應卻十分復雜。領導要求何智麗寫檢查,甚至開始討論要不要對她進行處分,雖然最終何智麗沒有被處分,但她這個新科世界冠軍卻仿佛被邊緣化了。在后續的一些活動中,她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區別對待”。比如在舉辦的國乒慶功宴上,拿下金牌的何智麗排在運動員的末位,在香港的表演上,她不被允許出場。
到了 1988 年奧運會參賽資格選拔時,中國隊共有 5 名選手獲得女子單打資格,她們是何智麗、戴麗麗、焦志敏、陳靜和李惠芬,但只有 3 人可以入圍。教練反復斟酌,定下了焦志敏、陳靜和李惠芬三人參賽的決定,并將何智麗作為陳靜,戴麗麗作為李惠芬的替補。
很多人認為,何智麗的落選有 “讓球事件” 因素起作用。得知這個消息后,何智麗十分失落,她的情緒也變得極不穩定。之后,她選擇了離開國家隊,這一決定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離開國家隊后,何智麗的生活陷入了一段低谷期。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日本人走進了她的生活,這個人就是小山英之。小山英之對何智麗關懷備至,在他的追求下,何智麗與他墜入愛河,并最終選擇嫁給小山英之,加入日本國籍,改名小山智麗。
1994 年廣島亞運會,小山智麗代表日本隊出戰,這一消息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比賽中,她接連擊敗陳靜、喬紅,后又在決賽中擊敗鄧亞萍。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她在比賽過程中每贏一球便大喊 “喲西”,這一行為極大地刺痛了國人的心,一時之間,她成為了全民眼中的 “叛徒”。
多年來,何智麗的行為被很多人解讀為是對中國乒乓球隊的報復,認為她是因為被雪藏、被不公平對待才負氣前往日本,然后在賽場上 “倒戈相向”。但退休后的張燮林,這位曾經參與過當年諸多決策的老教練,說出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張燮林表示,當年的讓球決定,其實是基于當時特殊的比賽環境和戰略考慮。在那個年代,國際比賽較少,各國各地區高手交流不多,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對付一些國外選手,教練組會做出一些戰術安排,讓球也是其中一種手段。
而且,當時的何智麗在面對梁英子時,確實有過敗績,教練組從整體奪冠概率出發,才做出讓她讓球給管建華的決定。但何智麗的臨時變卦,雖然最終也贏得了冠軍,卻打亂了整個教練組的戰略布局,這才導致了后續一系列的問題。
至于何智麗落選奧運會,張燮林說,這并不是單純因為 “讓球事件”。當時教練組在選拔時,綜合考慮了眾多因素,包括選手的近期狀態、技術特點以及對手情況等。焦志敏、陳靜和李惠芬在當時的狀態和戰術適應性上,被認為更適合奧運會的比賽。
而且,落選奧運會后,國家隊也并沒有完全放棄何智麗,還是希望她能夠調整心態,繼續為國家隊效力,但何智麗當時的情緒已經非常低落,最終選擇了離開。
何智麗遠走日本,并在賽場上擊敗中國隊,這一系列行為,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她被雪藏后負氣出走。其中既有她個人對比賽機會的渴望和對公平競爭的追求,也有當時特殊的體育環境和團隊規則之間的矛盾沖突。
如今,多年過去,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或許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視角去理解何智麗的選擇,以及這一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體育精神與團隊戰略之間的復雜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