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92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2.83萬億元,同比多4.74萬億元。與此同時,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低位下行,上半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
政策實施適時適度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表示,今年以來,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全球增長動力減弱,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如何理解“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流動性保持充裕,社會融資條件比較寬松,綜合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政策實施要根據形勢變化相機抉擇,節奏和力度要適時適度。”鄒瀾說。
“中國人民銀行在去年實施了4次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后,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一攬子金融支持措施,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有力地提振了信心、穩定了預期。”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利率方面,人民銀行繼續推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5月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0.1個百分點。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下調政策利率并引導LPR下行,能帶動企業和居民貸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調,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充分體現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是支持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的有力舉措。這是現階段擴投資、促消費的一個重要發力點,有助于激發企業和居民內生融資需求。
政策效果在長周期中不斷累積,并持續發揮作用。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降準12次;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115個和130個基點。
存貸款利率聯動性增強
今年5月20日,兩個期限的LPR迎來年內首降,均下降10個基點,其中,1年期LPR降至3.0%、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同日,主要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下降5個基點,定期存款利率下降15個至25個基點。
5年期以上LPR下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為房貸借款人減負,疊加5月7日宣布的一攬子金融支持舉措中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下降,將進一步減輕房貸借款人利息負擔,有利于增強其消費能力、支持擴大內需。
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提出“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人民銀行在5月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正是提振消費的有力舉措。以一筆金額100萬元、期限30年、等額本息還款的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為例,月供將由4136元降至4003元,減少約133元,總利息支出將減少約4.76萬元。
存款利率的下降將呵護銀行凈息差水平,保持銀行經營穩健性,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可持續性,為進一步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創造有利條件。業內專家普遍認為,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降體現了存貸款利率聯動性增強,利率市場化程度提高。這意味著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商業銀行市場化定價能力進一步增強。
提高融資透明度和適配度
回顧過去幾年,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從人民銀行政策利率到市場基準利率,再到各種金融市場利率,總體上能夠實現順暢傳導。但同時也面臨政策利率品種較多、不同貨幣政策工具之間利率關系復雜等問題。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繼去年明確了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后,今年3月24日,人民銀行宣布將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改為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不再有統一的中標利率。這意味著MLF利率退出政策利率功能,回歸流動性投放工具定位,將進一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系;而機構差異化定價也有利于降低資金成本,緩解銀行凈息差壓力,更好滿足不同參與機構差異化資金需求。
如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持續釋放,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有效發揮,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增強,社會融資成本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盡管如此,為何仍有不少企業感覺融資難、融資貴?這是因為除了利息成本外,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還有非利息成本,主要包括抵押費、擔保費、中介服務費等融資費用,涉及多個收費主體,收費名目多、不透明,導致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體感”的融資成本仍較高。
因此,明示包括各類融資費用在內的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便成為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的關鍵一環。去年人民銀行啟動了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工作,企業通過填寫“貸款明白紙”,能夠更加全面清晰了解是否充分享受優惠政策,還有哪些減免空間,能夠在“明底數”的情況下爭取政策優惠,或通過議價合理降低融資成本。今年5月份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私人控股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是3.69%和3.45%,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0.66個和0.6個百分點。
王青認為,當前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向好,前期一系列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比較明顯。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流向實體經濟的總資金規模仍維持在高水平。(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勾明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