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起事件在輿論場中激起漣漪:高鐵因線路故障滯留軌道,車廂玻璃在乘客“胸悶”呼聲中被應急錘砸碎;有乘客在機場擺渡車上反映悶熱要求開門,另一名乘客使用應急錘破窗并自行開啟車門應急閥打開車門;接到求助電話之后,環衛工人四小時翻檢八噸垃圾尋回一塊兒童手表……
這些事件表面是應急處置問題,實則揭示了當代社會公共治理的核心命題——如何在眾生喧嘩中勘定制度與溫度、規則與人情的邊界,在呼吁制度要對個體抱有溫情的同時,重申個體也需要對制度保持敬畏。
人是萬物的尺度。因此在價值維度上,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制度倫理。無數事實證明,時刻把“人”放在心上、努力提高為“人”的服務質量,好的制度是有溫度的。而有溫度的制度才能讓治理變得科學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突破規則變得越來越常見。一些個體行為常以“弱勢”作為護身符,獲得規則之外的豁免與同情。而網絡輿情也往往會站在個體一邊,將“生命至上”與“規則至上”“制度至上”相對立。這看似“人性化”,實則可能引發“破窗效應”。
事實上,之所以有必要重申尊重規則、敬畏制度,恰恰因為規則與制度是公共秩序的基石,其最終目的在于保護所有人的合法權益與生命安全。在高速行駛的列車、頻繁起降的機場這類精密運轉的公共系統之中,一扇窗的破碎絕不只是物品損壞之類的“小事”,而是極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危機的隱患;環衛工人耗費四小時在垃圾堆中的翻找,表面是“急人所急”的溫情,背后卻是公共資源被隨意征用的無奈現實。當公共服務被私人需求無限攤薄,最終只會讓公共服務的根基日益脆弱。
由此可見,敬畏制度的背后,正是敬畏生命,而絕不是像網上某些聲音所說,是缺乏獨立思考的盲從。
當然,制度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強調制度是公共安全骨骼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溫度是流淌其間的血液。制度的優化需要擯棄簡單的制度工具理性,倡導制度價值論。在操作維度上,則需要剛柔并濟的治理智慧,建立分級分類的處置標準,不斷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以更科學的治理彰顯人文溫度。
比如,我們現在往往是有應急設施但缺乏應急措施。到底什么情況下能夠使用應急設施?應急標準是否能夠量化?具體到列車、機場擺渡車這樣不能隨意進出的密閉空間,類似“我不舒服”這樣純屬個人化的感受,自然不應作為采取應急手段的唯一標準,但是否可以引入觸發機制,設定包括溫度、濕度、滯留時長等維度在內的應急啟動閾值,使當前的應急響應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及,一旦破窗,后續的安保手段如何跟上,也應在規則與制度考慮的范圍之內。
再比如,公共服務領域是否應該有清淅的權責界定與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類似尋找失物這樣的訴求,失主支付小額保費即可覆蓋尋物成本,從而避免公共資源的無限透支。
公共治理的永恒命題,是在個體訴求與公共規則之間尋求平衡。在此意義上,制度與溫度絕非二元對立,而是公共治理這枚硬幣的兩面。當規則被敬畏,公共空間才有安全的框架;當溫度被制度所涵養,人性關懷才有可持續的依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