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BA”“村超”再到“蘇超”,賽事經濟正成為激活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體育賽事的消費引擎價值,本質在于將競技激情轉化為在地體驗,通過以體育賽事為流量入口、以文化認同為紐帶、以產業鏈延長為路徑、以文商旅消費為出口,實現從“流量爆點”到“經濟支點”的升級。賽事IP日益多元,不同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形態。
當前,部分地方政府通過支持承辦與市場化運作足球、馬拉松等傳統體育賽事,持續拓展消費場景、延長消費鏈條,促進其煥發新活力。例如,“蘇超”每場觀眾均超萬人,賽事熱度延伸至文旅、商業等領域,帶動賽后美食搜索量增長74%至367%。從經濟總體效益看,目前2025年“蘇超”整個賽季將創造超3億元綜合經濟效益,平均每個城市增收2000余萬元。馬拉松賽事呈現出向三四線城市和小縣城下沉的新趨勢,馬拉松賽事的舉辦激發了全民健身熱情,也為城市品牌建設帶來新機遇。例如,無錫馬拉松發放消費券,單場賽事拉動周邊產業效益5.05億元,同比增長78.2%。
部分地方將本地非遺、地方文化、特色美食等融入賽事設計,促進賽事參與和旅游觀光、享受特色美食、購買精品文創等無縫銜接,實現了體育搭臺文商旅唱戲,以文商旅體互促增強賽事黏性。例如,河北廊坊摔跤賽結合非遺打鐵花表演,3天吸引觀眾5萬人次,帶動土特產銷售2000萬元。從經濟轉化效益看,通過文化獨特性增強賽事吸引力,推動“體育+文旅”深度融合,帶動旅游、餐飲等消費快速增長。廣東佛山“龍超聯賽”串聯龍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個產業鏈,帶動產業增收超3億元。從經濟效益看,其通過產業集群效應,形成“賽事+制造+文旅”全鏈條經濟模式。
一些地方還聚焦年輕群體偏好,引入電競、街舞、攀巖、激光跑等時尚項目,結合商圈、景區等場景,打造“體育+社交”新模式。例如,河北保定街舞雙雄爭霸賽拉動消費2000萬元,年輕人占比超60%。從經濟效益看,通過賽事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帶動餐飲、住宿、衍生品等周邊消費,形成“社交貨幣”效應。
也要清醒看到,部分賽事專業運營能力欠缺,缺乏特色,參與者體驗感趨同,品牌價值不高。未來,可持續推進賽事經濟發展,要將賽事的優勢與特性轉化為促進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新引擎”,促使體育賽事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強化差異化“賽事+”建設。鼓勵舉辦賽事地區匹配城市基因,將地域自然景觀、歷史遺產、特色美食等植入賽事主題設計,避免賽事同質化。開發“賽事+文旅+購物+娛樂+康養+學習”跨界融合路徑,持續推動“跟著賽事去旅行”“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活動,增強IP獨特性,拓展IP衍生價值。促進各類賽事IP長線運營,鼓勵一二線城市積極引進高等級賽事以提升影響力,支持三四線城市通過開展特色運動、民俗項目等培育自主品牌,鼓勵縣城探索“草根賽事+商業聯動+大眾體驗”賽事組織模式。
提升賽事專業運營能力。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社會資本參與”機制,明確各方賽事舉辦的權責。培育專業化賽事運營機構,推進賽事流程化管理,制定賽事籌備、執行、評估全流程標準手冊。探索利用AI、大數據優化賽事管理,讓購票、報名、領物、問詢等環節更加簡單便捷順暢。普及4K/8K超高清直播、VR多視角觀賽,開發虛擬賽事平臺。探索主冠名商、城市合作伙伴等分層贊助體系。拓展賽事收入來源,積極開展吉祥物、數字藏品等衍生品開發和版權銷售等。
強化政策保障與有效監管。鼓勵有條件的省市通過體育產業引導資金、專項基金和投資基金等,加強對辦賽機構的階段性融資扶持;對標桿賽事給予賽后獎勵。支持場館多功能化改造,融合商業、休閑業態。加強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明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賽事流量變經濟增量和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賽事監管的職能定位,促進監管工具數字化、多樣化發展。
(作者劉 方 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