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花在旅游上的錢越來越多了,各種新業態豐富了旅游供給,帶旺旅游產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不少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等紅色旅游目的地被納入人們的旅游計劃。
目前,一些地方依托紅色資源,加快發展紅色文旅文創產業,打造地域專屬的紅色文化創意園區、紅色旅游小鎮、紅色教育基地、紅色研學線路等,提升紅色文旅文創產品的品質與內涵,推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但也須看到,與發達地區相比,一些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在保護開發與活化利用中存在“重知名遺址、輕非知名遺址”“重單點開發、輕體系化保護”“重靜態保護、輕活化利用”等問題。
其一,對紅色資源的保護范圍與力度不夠,一些散落民間的革命文物、文獻亟待搶救。在晉東南地區,上黨戰役留存下55處革命遺址,分散在9個縣區,由于場地、經費等原因,有40處尚未列入紅色文化遺址等級保護。這些革命遺址歷經幾十年風雨侵蝕,有的僅遺留部分建筑主體,有的年久失修、草木叢生,開展搶救性保護刻不容緩。
其二,對紅色資源投入不足,活化利用效果不彰。不少革命老區財政困難,從社會投資來看,由于紅色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結合不足,企業缺乏“紅色+創新”的投資實踐,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參與紅色文化基金捐贈,非知名革命遺址的保護大多只能依賴政府投入。由于對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參與度低,群眾對紅色資源的保護意識相對薄弱。
其三,利用模式粗放,文旅融合淺表化,數字化與創新性不足。在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或是在知名的革命遺址,比較多地實現了立足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靈活運用AR、VR、AI等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旅游。但在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以及非知名革命遺址所在地,這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全國只有少量非知名遺址完成了數字化采集,青年群體喜歡的“云旅游”平臺也缺乏非知名革命遺址的內容供給。
紅色資源是弘揚革命傳統的生動教材,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要解決其面臨的“保護不足、利用不活”等突出問題,須通過統籌協調搶救性保護和創新性利用,讓紅色旅游煥發勃勃生機。
一方面,統籌實施非知名紅色資源搶救計劃,構建“保護優先、全域覆蓋”體系。設立紅色文化保護專項基金,或通過文物保護志愿者積分獎勵等形式,鼓勵企業、校友捐贈,鼓勵群眾參與巡護與口述史采集;強化基層保護能力,培育“紅色文化守護員”隊伍。例如,設計推廣紅色管理案例庫,全面整合紅色資源,對全域范圍內的紅色資源摸底建檔,對于遺址散布在多個縣區的紅色資源,可以將相關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納入統一的數字化文獻庫,構建紅色基因數據庫和網上紀念館,以實現紅色資源數字化管理、共享和便捷訪問。
另一方面,推動文旅創新,活化利用資源,打造紅色IP與數字化紅色旅游平臺。構建“紅色+”復合業態,串聯非知名遺址與生態、民俗資源。例如,試點“紅色研學+民宿”模式,增強游客沉浸式體驗感,推廣“紅色資源+鄉村振興”模式,結合物流園區發展紅色文旅產業。開發青年喜聞樂見的旅游形式,例如打造“太行山革命之路”“八路軍總部記憶”“紅色劇本殺”等文旅線路或項目,提供VR體驗、數字藏品等互動項目,創建紅色資源虛擬展覽館、線上體驗館,讓沉睡的紅色資源活起來。
【作者焦 利 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副館長、編審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