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提出,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重要抓手。在銜接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同時,江蘇等地更加明確自身內部各地的產業定位,堅持產業的分工協作、錯位發展,打造特色產業,形成合理分工、協作有序的發展格局。
依托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一是善于運用先進成熟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低端產業不是低級產業,關鍵在于要做精做細做到極致,在產業融合上下功夫。比如,江蘇深化新一代數字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全新產業生態,有效推動了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二是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聚焦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柔性制造當中生產線和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讓企業適應市場,反應更快、應對挑戰能力更強。促進從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到銷售服務等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并將生產過程與金融、物流、交易市場等渠道打通,促進供需精準對接,推動形成制造業智能化的應用生態。長三角要加快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在內的“新基建”發展進程,提早布局新興制造業,發揮投資帶動效應,加快形成適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建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產業由大變強、價值鏈從低端向中高端延伸,需要一個過程,切不可急于求成。要清醒認識長三角在國際生產與貿易體系中的位置,不能脫離全球價值鏈談自主可控。此外,應在促進部分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同時,強化和延長現有比較優勢。
要更好利用長三角資源,協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長三角各地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市場經濟機制、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等方面雖起到了關鍵引領作用,但還有不少進步空間。比如,江蘇還需與周邊地區加強溝通協調,實現規劃對接,打通各類規劃存在的跨區域堵點。要不斷提高區域合作層級,逐步向深層次的國家戰略轉變,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持續在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保互濟、產業創新協同、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作者王 濤 系中共蘇州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