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毛主席演戲嗎?1942年延安窯洞前,當時延安電影團團長吳印咸忐忑地提出一個請求:能否為紀錄片題幾個字?毛主席欣然應允。
他并不知道,這次題詞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珍貴的“客串演出”,更不知道寫下的八個字將點燃整個時代的生產熱情。
1942年的延安,物資匱乏達到了極致。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密封鎖下,邊區連基本生存都面臨挑戰。
就在這樣的困境中,八路軍總政治部卻給延安電影團下達了一項重要任務:拍攝一部記錄南泥灣墾荒奇跡的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
電影團團長吳印咸接到任務時,手里只有一臺珍貴的“埃姆”攝影機,那是1938年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突破阻撓秘密贈予八路軍的設備。
全團僅剩2000英尺早已過期的16毫米正片膠片,沒有燈光設備,沒有自來水沖洗,沒有剪輯臺,甚至連錄音設備都殘缺不全。
面對“無米之炊”,電影團成員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他們利用陜北高原強烈的自然光,在窯洞屋頂鑿洞采光,從延河挑水澄清后手工沖洗膠片,用鏡子反射陽光進行剪輯,手搖馬達驅動留聲機為影片配樂解說。
紀錄片《南泥灣》劇照
當拍攝進入尾聲時,吳印咸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這場大生產運動是毛主席親自發起的,如果能讓主席出現在影片中,將極大鼓舞軍民士氣。
但這個請求,誰敢輕易提出?
吳印咸終于鼓起勇氣來到棗園,他避開“拍電影”的敏感詞,謹慎提出請求:“主席,這次大生產是您號召的,能否請您題幾個字?”
正在批閱文件的毛主席抬起頭,爽朗一笑:“好嘛!”
拍攝當天,窯洞內光線昏暗。主席主動提議:“外面亮堂,到院里寫吧。”
他緩步走出窯洞,仔細整理好灰布軍裝,坐在兩棵棗樹下的木桌前。吳印咸緊張地調整著那臺珍貴的攝影機,鏡頭對準了鋪開的凸版紙。
毛主席提筆蘸墨,神情專注而從容,筆鋒在紙面游走,留下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最后鄭重署上“毛澤東”三字。
整個過程中,他沒有一句臺詞,卻用沉穩如山的氣度完成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表演”。
題詞完畢,毛主席笑著將墨寶遞給吳印咸:“這個送你了。”
這份意外禮物被電影人珍藏了整整17年,直到1959年才捐贈給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而更珍貴的禮物是,吳印咸悄悄拍攝的題詞全過程被剪進影片開頭。
直到電影公映,毛主席才驚覺自己竟成了“演員”,還是零片酬出演!
1943年2月5日,《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在延安首映。當毛澤東題詞的畫面出現在銀幕上時,全場沸騰。
影片立即引起巨大轟動,《解放日報》專門刊發報道稱其為“邊區電影事業的創舉”。
周恩來在觀影后特意來到后臺,激動地握住吳印咸的手說:“你們創造了奇跡!這樣的條件下拍出這樣的影片,了不起!”
紀錄片《南泥灣》劇照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八個字如同火種般迅速傳遍邊區。
隨著影片在邊區各地巡映,賀敬之創作的電影主題曲《南泥灣》也傳唱開來。
那悠揚的旋律從黃土高坡飄向全國:“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曾經的“爛泥灣”在歌聲中蛻變為“陜北好江南”。
這部后來更名為《南泥灣》的紀錄片,不僅記錄了三五九旅開墾3.8萬畝荒地的壯舉,更成為刺破封鎖的精神利劍。
當戰士們看到銀幕上毛澤東揮毫的身影,握鋤的手更有力了,當老鄉們聽到“豐衣足食”的號召,織布機轉得更快了。
在拍攝《南泥灣》的同一年,毛澤東對文藝創作有過精妙論述。
1942年5月,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談到話劇《帶槍的人》中的列寧形象:“戲里的列寧沒吃飯睡覺,但實際生活中的列寧當然要吃飯睡覺。
這番話無意中揭示了他客串《南泥灣》的歷史價值,當他在棗樹下提筆揮毫時,既是一位真實工作的領袖,又是革命精神的象征符號。
這種雙重意義,使短短幾分鐘的鏡頭超越了普通紀錄片,升華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名場面”。
電影團在艱難歲月中的堅守終獲認可,1944年底,吳印咸被評為“甲等勞動模范”,表彰材料上寫道:“吳同志是一個善于克服困難的模范......”
這個評價,何嘗不是對整個延安電影團的禮贊?
當觀眾在《覺醒年代》里看到青年毛澤東冒雨奔跑,在《革命者》中感受李大釗的信仰光芒時,是否記得第一個將革命領袖搬上銀幕的,竟是延安窯洞里那支用土辦法拍電影的“雜牌軍”?
多年后回望1942年那個秋日,毛澤東在棗樹下揮毫的身影,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精神的永恒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