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又是一年高考季過去。隨著錄取通知書的逐漸寄到,很多人也開始了收拾行囊,開啟人生的下一站。可是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那就是離開家鄉,未來還回不回來那就不好說了。
有朋友就說了,學費都是小事,未來孩子能順利畢業找個好工作就行。想想也是,確實,很多人之所以奔赴遠方,不就是想要有個好的前程和未來嗎?這也讓貴港作為一座“人口流出型城市”的特質越發明顯。
所以,有人說如果貴港有自己的大學,并且能提供發展的渠道,誰愿意離開家鄉?
貴港缺大學嗎?這是肯定的。因為一所大學不但可以留住人才,更能為地方發展提供源源的不斷的人才,不都說了嘛,“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貴港的發展有潛力,可是需要引擎和動力的支撐。前些年的GDP沖上廣西地級市的第五位,一個是時代的洪流,推動一個是發展的機遇所致,如今進入存量經濟發展時期,貴港怎么突圍?這就需要一大批適合和熟悉貴港發展的人才來推動了。
所以,一所切合本地發展需求的大學顯得尤為迫切。如果只是為了有大學而建立和設置專業,意義就不大了。很多網友就說了:
1、建一所大學不是想建就能建的,需要很多條件的,也是要具備有經濟,人口,通過核才能建造的,貴港有這個條件嗎?
2、經濟發展快,可提供建大學的資金支持。反過來,有大學的人才儲備,可以助推經濟發展。
3、大一統時代,統籌安排,還用割據思維。為什么不放眼數一數貴港500公里內建設有多少所大學?
4、就是貴港建成大學,畢業出來的人,在眾多人的眼里各方面的素質可能也看不好。
5、想要建立好大學,首先師資力量要搞上去,就像前段時間的學院招聘一樣,本科院校招老師要求本科學歷?能學個啥?割韭菜也不是這么割啊!
5、當年的醫科大貴港校區沒能留下!卻招來個民辦的!
6、牌子是掛起來了,但卻走在民辦高教的尾聲。
貴港對高等教育的渴求,本質上是對城市發展內生動力的追尋。
當周邊城市依托高校資源形成產學研閉環時,貴港更應思考如何打造具有貴港基因的辦學模式。平南的紡織、桂平的造船、港北的新能源,這些特色產業恰是構建應用型大學的天然實驗室——讓教學樓與生產車間共享技術參數,使畢業論文能直接轉化為企業技改方案。
在師資建設上,不妨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從本地龍頭企業選拔高級工程師擔任實踐導師,與理論教師組成"雙師型"教學團隊。就像大藤峽水電站的液壓專家完全能帶研究生課題,這種"產業教授"模式既破解學歷門檻爭議,又確保知識與市場零時差對接。
關于辦學層次,與其追求綜合性大學的規模,不如聚焦"專精特新"。比如依托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內河航運學院,圍繞碳酸鈣產業打造新材料研究院。當年醫科大分校的遺憾,恰恰提醒貴港要走差異化路徑——梧州學院開設寶玉石專業帶動六堡茶產業,就是鮮活范例。
資金難題可通過創新融資破解。這種將人才供應鏈前置到校園的建設思維,或許比爭論"該不該建"更具建設性。當課堂與生產線共享同一個GPS坐標,大學就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城市競爭力的蓄電池。
只是,貴港想擁有自己的本科大學,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5高考季過去,該思考貴港缺什么樣的大學了!
貴港加油!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