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在青瓦臺說出“韓美同盟始終首位”時,這位上任才一個多月的韓國總統,終究還是向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低了頭,從競選時“不應全盤押注美國”的表態,到如今公開澄清“親華”質疑,轉折的背后是特朗普甩出的“殺招”——要么拿出4000億美元設立對美投資基金,要么8月1日起承受25%的懲罰性關稅,這筆相當于韓國年度預算80%的巨款,成了壓垮李在明“平衡外交”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復橫跳李在明
特朗普的“4000億勒索”,精準戳中韓國的軟肋。
7月華府會談中,美方突然提出讓韓國效仿日本設立對美投資基金,規模高達4000億美元,用于支持美國制造業。
這個數字有多夸張?韓國2025年的國家預算總額約5000億美元,4000億相當于要掏出全年財政收入的80%,就算掏空國庫也湊不齊。
更狠的是附加條件:同時開放農牧產品市場,這直接觸碰韓國“身土不二”的民生底線。
韓國農業人口雖僅占3%,但農業協會影響力巨大,此前為抵制美國牛肉進口曾引發全國性抗議。
關稅威脅則是懸在頭頂的利劍。
特朗普明確表示,8月1日若達不成協議,將對韓國出口商品加征25%關稅。
韓國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的16%,其中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核心產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
韓聯社測算,若關稅生效,韓國企業每年將損失至少350億美元,相當于抹去兩個三星電子的年利潤。
這種“要錢還是要命”的逼宮,讓李在明的“平衡術”徹底失效。
美國算準了韓國的軟肋:經濟上依賴美國市場,安全上需要美軍保護,根本沒有硬剛的底氣。就像特朗普對待其他盟友的套路——先掄關稅大棒,再伸手要錢,盟友要么當提款機,要么當炮灰,沒有第三種選擇。
搖錢樹還是冤大頭?
李在明的態度反轉,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競選時,他曾反駁“親華”指責,稱“韓美同盟是支柱,但不應押注美國”。
談及臺海時表示“韓國只需做好自己”。
這些表態本是想在中美之間留有余地——畢竟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中韓貿易額比韓美貿易額高40%,韓國半導體出口的35%流向中國,農業產品也需要中國市場消化。
可特朗普不給他留余地。美方不僅拿關稅施壓,還拿“親華”標簽做文章,暗示若不表忠心,關稅談判絕無好結果。
李在明的應對透著無奈:先是把原定訪美特使從親美派金鐘仁換成商會會長,想既安撫美國又避免被綁上“反華戰車”。
如今公開澄清“以韓美同盟為先”,實則是被迫向美方遞“投名狀”。
但這種急轉彎注定兩頭不討好。
中國不會看不到韓國的妥協——若韓國真為美國開放市場、掏巨額資金,中韓經貿合作難免受影響。
韓國國內更不買賬:農業界已上街抗議“出賣農民利益”,在野黨批評“為討好美國犧牲主權”。
李在明的支持率雖仍有64.6%,但民調顯示,58%的韓國人反對“為關稅協議犧牲農業”,62%的人認為“應保持對華合作”。
這場博弈最諷刺的是:美國口口聲聲“盟友”,卻把韓國當搖錢樹。
韓國想靠妥協換安寧,卻忘了“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國從未要求韓國選邊站,反而始終保持合作姿態——中韓自貿協定讓韓國化妝品、汽車零部件以低關稅進入中國,中國市場支撐了韓國15%的就業。
可美國的邏輯是“我的規則我定,你的錢我用”,這種霸權式合作,早晚會讓韓國明白“依附的代價”。
李在明或許沒意識到,4000億只是開始。
就像韓國前外長曾說的:“在中美之間選邊,就像站在兩個巨人中間選邊,選不好就會被踩扁。”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或許暫時“奏效”,但韓國的經濟命脈拴在中國市場,安全又依賴美國保護,這種結構性矛盾,不是一句“韓美同盟首位”就能化解的。
美國把4000億的賬單遞過來,當中國的訂單因韓國妥協而減少,李在明終會發現:急轉彎容易,想回頭難。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信息來源: 《韓國政府擬在對美關稅談判中作“戰略性讓步”,韓農業界強烈反對》中國青年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