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末年(春秋時期),趙氏治下的邯鄲已漸成一方都會。彼時雖未及后世王城巍峨,但其基址所奠定的格局,已隱隱可見日后名都氣象。
從城郭規模來看,核心區域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宮室所在,后世稱為“趙王城”的雛形已現,由三座相依的小城組成,呈“品”字形分布,總面積約505萬平方米,夯土筑就的墻垣雖未完全定型,卻已勾勒出權力中心的輪廓;其二為市井民居與手工作坊聚集之地,這片不規則的長方形區域南北延伸近4900米,東西最寬處約3200米,總面積達1383萬平方米,車轍交錯的街巷與此起彼伏的作坊聲,共同織就了城市的煙火氣。兩者相加,這片正在崛起的城邑總面積約1888萬平方米,在當時諸侯城郭中已屬可觀。
若以今日地理參照,其范圍大致東起曙光街一帶,西至建設大街附近,南抵賀莊村與渚河路之間,北達聯紡路北側。這片土地上,夯土的痕跡與散落的陶片,默默訴說著趙氏早期經營邯鄲的軌跡——雖未正式定為都城,卻已憑借水陸交匯的地利與日益興旺的工商業,為日后成為趙國政治、經濟中心埋下了伏筆。城郭的輪廓在此后數代不斷完善,而趙烈侯時期所奠定的規模,恰是這座名都崛起的第一塊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