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年暑假,我懷揣著對歷史的無限憧憬,和爸爸媽媽踏上了前往平遙古城的夢想之旅。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塊磚石、每一條街巷都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榆次到平遙距離不是很遠。我們開車很快就來到了平遙古城,踩在平遙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時,我的運動鞋底像裝了彈簧——這些被踩得發亮的石頭,說不定五百年前也有個扎小辮的孩子跳過呢!導游阿姨笑著說,這些石板路是"古城的日記本",每道裂紋里都藏著故事。
最讓我瞪大眼睛的是日昇昌票號。推開厚重的木門,一股淡淡的木頭味混著墨香飄過來。墻上掛著的匯票像極了古代的"微信轉賬",但比手機支付厲害多了——據說當時在平遙存一兩銀子,到北京能取一模一樣的數目,還不用擔心被人冒領。講解員叔叔拿出一張仿制的匯票,上面的花紋像迷宮,他說這是最早的"密碼",只有票號里的大掌柜能看懂。我突然覺得,古代人的智慧一點不比現代人差!
在平遙縣衙,我還當了回"小縣太爺"。穿上仿制的官服,坐在高高的公案后,看那些扮演告狀的老百姓。原來古代審案子這么講究,既要聽雙方說話,還要看證據,難怪衙門口寫著"明鏡高懸"。最有趣的是監獄,那時候的牢門是圓的,導游說這是告訴犯人"天圓地方",做錯事就要受規矩約束。
傍晚在城墻根下,我看見一位老爺爺在用麥稈編小籃子。他的手指像變魔術,枯黃的麥稈轉眼就成了活靈活現的小魚。"這手藝傳了三代啦!"老爺爺笑著遞給我一個小螞蚱,草葉的清香讓我想起奶奶蒸饅頭時的味道。原來傳統不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而是還在人們手里活著的東西。
回家的路上,我摸著口袋里的麥稈螞蚱和日昇昌的仿制匯票,突然明老師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什么意思。課本上的歷史在這里變成了能摸得著的城墻、能聞得到的墨香、能聽得到的故事。平遙古城像一位慈祥的老爺爺,把過去的智慧輕輕放進了我的心里。
這次平遙古城之旅,不僅讓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更讓我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讓我明白,歷史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源泉。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