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文
2025年7月,孟買的BKC區熱鬧非凡,一間嶄新的特斯拉展廳悄然開張,吸引了無數印度消費者駐足圍觀。與此同時,埃隆·馬斯克的衛星互聯網公司“星鏈”剛剛拿下印度政府的五年運營許可,掃清了進入這片“數字藍海”的最后障礙。
這一切,發生在馬斯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撕破臉”之后——兩人因“大而美”法案的激烈爭執,讓馬斯克的商業帝國損失慘重,個人財富蒸發近200億美元,投資者更是血虧超千億。
面對美國的政治風暴和市場壓力,馬斯克為何突然押注印度?是另辟蹊徑,還是無奈之舉?
從冷戰到熱戀
馬斯克與印度的“戀情”堪稱一部曲折大戲。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對印度市場拋出橄欖枝,但高昂的關稅壁壘和復雜的監管讓馬斯克屢次碰壁。印度對4萬美元以下進口車征收70%關稅,4萬美元以上更是高達100%,導致特斯拉Model Y在印售價飆至7.9萬美元,遠超美國(4.5萬美元)和中國(3.67萬美元)。
2021年,特斯拉因關稅談判破裂暫停印度計劃;同年,“星鏈”因監管掣肘被迫退還預訂金。去年,馬斯克取消印度之行轉赴中國,更讓印度政府和媒體“心碎”了一把。
但2025年峰回路轉!2月,馬斯克與印度總理莫迪在華盛頓的會面“氣氛愉快”,7月,“星鏈”拿下運營許可,特斯拉也在孟買開設首家展廳。從“冷戰”到“熱戀”,馬斯克與印度的關系終于從頭條熱搜走向實質合作。
為何選擇印度?
馬斯克的印度轉向,背后是美國市場的“多事之秋”。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提議取消電動車7500美元稅收抵免,砍掉50萬個充電樁預算,直接威脅特斯拉的美國市場。摩根大通警告,特斯拉在美市占率可能從2023年的55%跌至2025年的44%。SpaceX也面臨政府合同縮水的風險,X平臺更是因內容審查與特朗普針鋒相對。2024年,特斯拉全球銷量下滑13%,馬斯克急需新市場“救火”。
而印度,恰好是塊“寶地”。作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印度擁有2億中產階級,電動車需求旺盛,政府目標2030年電動車占比達30%。與此同時,印度4億多農村人口缺乏穩定網絡,為“星鏈”的衛星互聯網提供了廣闊舞臺。清華大學研究員錢峰一針見血:“馬斯克在美國深陷政策泥潭,印度卻是低成本生產和龐大市場的完美組合。”
印度的“野心”
對印度來說,馬斯克的到來是天賜良機。莫迪政府急于通過特斯拉推動制造業升級、創造就業并加速綠色轉型。“星鏈”的低軌衛星技術還能助力印度數字經濟,賦能智慧城市和遠程教育。更重要的是,與馬斯克的太空合作能提升印度航天能力,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印度快報》直言:“引進馬斯克,印度不僅要技術,還要地緣政治的主動權!”
然而,馬斯克的印度之路并非坦途。特斯拉的高價策略讓Model Y在印度成了“奢侈品”,遠超本地塔塔汽車的平價電動車。印度充電樁匱乏,消費者多用家用插座充電,與特斯拉的快充模式格格不入。所以特斯拉在印度的首要目標是“探路”而非銷量,通過展廳收集反饋優化全球戰略。
“星鏈”同樣麻煩不斷。分析師指出,星鏈需建設地面基站、獲取頻譜并遵守數據本地化規定。其每月超100美元的費用遠高于印度低價寬帶,農村市場消費力不足,推廣重點或需轉向“半城市地區”。更別提X平臺正因內容審查與印度政府打官司,可能為合作蒙上陰影。
馬斯克的“多元化”突圍,前途莫測
馬斯克的印度布局,遠不止商業那么簡單,他正在整合特斯拉、SpaceX和xAI資源,加速AI領域投資,以對抗OpenAI等勁敵。印度的低成本和龐大市場為此提供了支撐。而印度也在借美國技術減少對中國依賴,在地緣政治棋局中搶占先機。
但中國市場的“前車之鑒”也為馬斯克敲響了警鐘。2018年,特斯拉上海工廠曾被視為“鯰魚”,刺激了中國電動車產業崛起。如今,比亞迪、小鵬等已憑借價格和技術反超特斯拉。馬斯克在印度能否避免重蹈覆轍?答案尚未揭曉。
不管怎么說,馬斯克與印度的“雙向奔赴”無疑為雙方打開了新機遇:印度為馬斯克提供了逃離美國政治漩渦的“避風港”,而馬斯克的科技帝國則為印度帶來了制造業升級和數字經濟的希望。但高關稅、基礎設施短板和監管復雜注定此路遠非坦途。接下來的幾個月將至關重要:馬斯克能否在印度復制中國的成功,還是會陷入新的“復雜糾葛”?正如一句印度諺語所說:“道路曲折,但目的地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