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原生家庭,還有什么在束縛著我們?是教育。通常,我們覺得教育是件好事,認為接受良好的教育就能實現階層跨越。然而,這是存在一定局限的,也就是教育的提供者不一定全然理想。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教育往往是統治者的統治工具。
所以,教育的提供者會設定一個符合統治目標的限度。接受教育的人,就在這個限度內,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目標的教育產物。就像古代的文化教育,目標是植入“君臣父子”這樣的等級觀念;八股文和標準答案,是為了篩除批判思維;工業化的分科教育,則是要培養服從命令的“士兵”,以及能在流水線上重復工作的工人。
這有什么不好嗎?好與不好都是相對的。長期處于這樣的教育體系中,人們會逐漸淪為工具人,形成工具性思維,對生命的意義缺少感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慢慢變成“空心人”?!翱招娜恕笔遣皇呛芟駲C器人?
甚至可以說,他們還要和機器人競爭。無論是“空心人”還是機器人,都是統治者和資本對于勞動力、機器等生產要素的終極期望,目的是以程序化取代個體思考,以功能化取代真實連接,以工具屬性取代生命意義。
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即便人們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拼命把自己培養成百分百合格的“空心人”,卻依舊百分百競爭不過機器人,畢竟人的生理極限遠遠不及機械極限。
那該怎么辦呢?聽起來很悲哀,說實話,辦法不多,除非覺醒并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對抗。比如,逐漸構建反自動化思維,不斷反思自己和孩子是否在做那些容易被AI或機器人替代的事。
像過度喜歡追求確定性、簡單流程化、指令性的事物,回避復雜、混沌和模糊情境下的灰度決策,更傾向于通過服從指令、追求穩定和做簡單重復的工作,而不愿成為意義和目標的定義者。這些都是構建反自動化思維的具體方式。
這有可能做到嗎?我們每個人都身處龐大的教育體系之中,確實不容易,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