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何秀蘭
“花一千多元報了越南下龍灣五日游,前半程還是陽光沙灘的愜意時光,后半程卻變成了強制消費的‘修羅場’。18人的團,兩天就被誘導著花了近20萬元購物。”黃詩(化名)近日剛剛結束了自己的保險旅游團行程,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起初以為是保險公司回饋客戶的福利,最終卻成為購物的“套路”。
所謂保險旅游團,通常由保險公司直接組織,或由保險代理人與旅行社合作開展,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專屬旅游項目。但近年來,市場上涌現出不少低價保險旅游團,它們打著 “旅游” 的幌子,實則暗藏推銷玄機,不僅在行程中穿插保險講座,誘導游客購買保險產品,可能還刻意安排購物環節,用各種手段“套路”消費者。
部分游客在行程中被要求購買數萬元的沉香、乳膠枕等商品,不買便遭導游冷嘲熱諷,甚至被限制自由。有游客反映,出境首日護照就被扣押,對方聲稱不買商品便不予歸還。更有甚者,高價購得的商品經鑒定實際價值懸殊,比如萬元買下的沉香手串,實則僅值 800 元。
有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分析指出,低價保險旅游團早已背離客戶服務的初衷,成了觀察保險業轉型陣痛與產業鏈利益博弈的窗口。在保險代理人規模四年縮水近70%的行業調整期,這類以“客戶維護”為名的灰色操作,實則是傳統粗放經營模式的延續與反彈。
圖源:圖蟲創意
薅低價保險旅游團羊毛遭“反薅”,千元旅游卻背負天價賬單
“原價6000元的越南下龍灣五日游,保險公司高級客戶免費,家屬只需交千元團費。”黃詩參加的保險旅游團,表面是超值出境游,實則是“保險推銷+高價購物”的連環套。
而貓膩可能早已藏在行程單里。從黃詩向時代財經提供的行程表來看,前三天安排常規景點游覽,后兩天則密集出現以沉香館、越南三寶館等隱晦方式命名的購物點。其中,還會安排紅酒晚宴,向游客推銷保險產品。
多位受訪者向時代財經透露,這類保險旅游團的行程安排往往“先甜后苦”,前期通過游玩建立信任,后期則強制游客長時間滯留購物點,甚至以“限制用餐”“限制休息”“扣押護照”等手段施壓消費。“XX館”等掛著地方特產名頭的購物點,實則是專宰游客的“定制賣場”。
“一個18人的團,兩天就消費了近20萬元,單是沉香館一上午就花了8萬多元。”黃詩向時代財經回憶道。在封閉展廳里,面對4500元/克的稀有犀牛角、萬元起步的深海金珍珠、翡翠飾品時,先前溫情友善的導游頃刻轉變為推銷者。
圖源:受訪者提供
更令人咋舌的是,這些標價驚人的物品,其展銷場所并非高檔寫字樓或豪華展廳,而是路邊臨時搭建的移動鐵皮房。黃詩表示,導游嘴上說著 “我們不強迫購物,只是鼓勵和建議消費。”但實際上,不消費的游客總會遭到明里暗里的冷嘲熱諷。
從黃詩向時代財經提供的錄音資料來看,導游或者導購員通常利用煽情話術和制造焦慮等方式,同時夸大商品稀缺性、功效、文化意義等來誘導消費購物,如導購稱象牙具有補陽氣和辟邪的作用,并渲染越南象牙交易的合法性。
“父母在導購的推銷下,還是花了2萬多元購買商品。”黃詩無奈向時代財經表示,更讓她意外的是,這些標榜“越南特產”的店鋪,收款方竟是國內公司,導購的中文也異常流利。從黃詩向時代財經展示的收款截圖來看,收款商戶均是注冊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個體工商戶。“他們的說法是,越南沒有微信支付寶賬號,只能用國內的,然后通過國內微信收款方再把資金轉到越南的店。”
“上萬元的沉香手串,回國鑒定后發現只值800多元,腸子都悔青了。”90后張喜(化名)向時代財經表示,其近日參加的保險旅游團中,導購推銷安宮牛黃丸、沉香手串、珠寶等商品,他最終消費近2萬元,回國鑒定后卻發現全是低質高價貨。“團費1280元,原本想體驗東南亞風情,沒想到全程都在為天價珠寶買單。”張喜說。
知情人士向時代財經透露,購物店的推銷話術堪稱“量身定制”。在越南芒街、下龍灣等熱門旅游區,導游常以“支持當地經濟”“不買就是對不起導游”等為由,強制游客在指定商鋪消費。這些購物店專為中國游客設計“定制產品”,標價萬元的沉香手串多為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成本價或僅為幾百元;被吹噓成“養顏圣品”的越南金珍珠”,通常為染色淡水珠,經越南海關“一日游”便披上進口外衣;而“緬甸翡翠”多為酸洗注膠的B貨,但仍附有“權威鑒定證書”,這些商品通常較國內溢價5-10倍。
更隱蔽的是,部分購物店采用封閉式管理,游客無法比價或聯系外界,進一步削弱議價能力。“每天6小時封閉式購物,展廳保安把守出口,導購貼身‘服務’,連洗手間都需專人陪同。”張喜向時代財經表示。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向時代財經表示,宰客亂象的發生,主要是受利益驅動,其背后更是可能存在相關利益鏈條。消費者要提升甄別能力,遠離不良商家。保留證據是維權的關鍵,發生消費糾紛時,首先要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后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依法進行維權。
潰退的代理人:生存壓力催生“畸形KPI”
“1280元的團費連機票都不夠,旅行社或代理人墊付等成本當然要從別處找補。”某壽險公司代理人許絹(化名)向時代財經表示。
據許絹介紹,當前市場上存在兩種模式的保險旅游團:正規軍是保險公司通過官方渠道組織,行程透明、資質合規;而消費者遭遇套路的重災區則是代理人私下組團的“山寨版”保險旅游團,它們通常與非正規旅行社“合作”,將旅游行程異化為“推銷賣場”。
“業務員以保險公司名義組織客戶,說是回饋客戶,實則是雙重收割。”張喜向時代財經表示,既要在購物店消費,又可能在紅酒晚宴的微醺中稀里糊涂簽下保單。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向時代財經分析稱,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機構組織VIP客戶旅游等活動,是行業進行客戶拓展和關系維護的一種方式。保險公司在承擔相應成本時,增進客戶對保險公司和保險產品的認識,在此期間,部分客戶水到渠成的自愿購買保險產品。
宋占軍向時代財經指出,保險產品購買需秉持自愿原則。《保險法》規定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保險的外,保險合同自愿訂立。如果客戶遇到保險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強制購買保險,可以及時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今年6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太倉監管支局發布的風險提示,證實了低價保險旅游團亂象經常存在。該監管局稱,近期接到多起投訴,反映有保險公司組織投保人參加低價旅游團,行程中存在強制購物、收差額費,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問題。經核查,此類活動并非保險公司官方組織,系旅行社冒用名義虛假宣傳。并提示消費者,一要核實活動真實性,通過保險公司官網、官方APP、客服熱線等官方渠道確認;二要警惕“低價”“免費”陷阱,理性判斷成本,明確合同費用明細與違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李鬼”保險旅游團亂象與保險代理人隊伍的劇烈收縮形成微妙關聯。《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末,人身險公司保險營銷人員數量為281.34萬人,較2019年高峰時期的912萬人減少約631萬人,降幅達69.19%。
金字塔底端代理人的生存困境,或成為催生出畸形保險旅游團的原因之一。
在業績壓力下,部分代理人將旅游團視為維系客戶的“救命稻草”。華南某大型保險公司代理人向時代財經坦言,“公司明令禁止,但客戶總拿別家的‘福利’比較,我們拒絕反而被抱怨服務差。我們頂著業績壓力也不敢越線,其實哪有免費的午餐?”
黃詩也向時代財經表示,帶隊的代理人會阻止購買溢價商品,但也會暗示“別影響導游利益,這都是行業常態。”
有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指出,保險旅游團亂象難以根治的關鍵,在于其游走在多個監管部門的灰色地帶。當游客在境外遭遇強制購物時,文旅部門難以跨境執法;當投訴涉及保險銷售時,金融監管機構又往往認定屬旅游糾紛。“代理人規模下降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還在延續,一些公司繼續依賴過往簡單粗放式的方式,則不利于長遠發展。”
對于普通人而言,最有效的防御策略仍是 “不貪小便宜,理性消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