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地時間7月17日,德國新任總理默茨對英國進行了上任后的首次正式訪問,并與英國首相斯塔默共同簽署了一項涵蓋移民、國防和商業合作的“友好協議”。表面上看,這是一場象征著兩國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全球動蕩的外交盛事;但深挖其中,卻隱藏著歐洲大國在面對內憂外患時的戰略焦慮與現實算計。
正如路透社所報道,這一協議的簽訂,恰逢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在此前對英國完成國事訪問,三大歐洲強國,法國、德國與英國,似乎正在經歷一場“重新洗牌”的外交合作浪潮。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日益復雜,尤其是美國外交政策搖擺不定的大背景下,歐洲正急切地尋找一條自主且有效的合作道路,以強化自身的國際地位和戰略自主權。
此次協議的簽署,著重強調了多項內容,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雙方在國防領域的深度合作。英國與德國承諾將聯合研發遠程打擊武器,這不僅是軍事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政治意志的象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國與法國此前就已在核武庫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德國的加入無疑將為這股力量注入新的活力和競爭力。
此外,協議中提到的“聯合出口活動”更是意義非凡。過去,德國曾多次阻止英國向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國出售臺風戰斗機,顯示出兩國在軍貿合作上的摩擦和分歧。而此次轉變,德國主動與英國聯手爭取第三國訂單,顯現出在當前全球防務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歐洲主要軍事大國開始擱置前嫌,合力打造“軍火聯盟”,力圖通過合作實現共贏,強化歐洲防務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在科技領域,德國國防科技企業斯塔克計劃在英國新建制造人工智能無人系統的工廠,這不僅是其首個海外工廠,也反映出雙方對未來戰爭形態的重視。人工智能與無人系統的軍事應用,代表著未來軍事競爭的核心方向,此舉顯然意在搶占全球高端軍工制高點,預示著歐洲軍事工業聯合創新的新時代即將開啟。
但這一系列看似積極的合作背后,折射出的是歐洲大陸在安全政策上的深刻焦慮和戰略困境。面對俄羅斯持續的威脅、地緣政治的動蕩,以及美國外交政策的反復無常,歐洲國家深感必須“抱團取暖”,否則難以獨立面對未來的挑戰。德國的這一步棋,是在試圖打破過去“單打獨斗”的尷尬局面,提升自身的戰略話語權。
與此同時,這也反映出歐洲試圖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尤其是在英國脫歐后,英德法三國如何重新定位與協調彼此關系,成為歐盟未來走向和歐洲安全架構的關鍵。此次默茨訪英、簽署友好協議,正是在這場“脫歐余波”中,展示歐洲力量整合意志的標志性事件。
然而,合作的背后也埋藏風險和矛盾。德國與英國的國防合作,可能引發歐盟內部對軍備控制、軍費分配及政治利益的爭議;同時,歐洲軍火出口的聯合推進,也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尤其是在中東和土耳其等敏感地區,引發外界對歐洲“軍火外交”的質疑。
更深層次看,這種緊密聯手,其實是歐洲在大國博弈中尋找“平衡”的體現。既要保持對抗俄羅斯的戰略準備,又要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同時面對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歐洲正在走一條復雜而又充滿風險的道路。
經濟層面,德國企業斯塔克選擇在英國設廠,顯示出英國在脫歐后依然具備獨特吸引力,尤其是在高科技軍工領域。此舉不僅為英國帶來經濟與就業機會,也增強了其在全球軍工產業鏈中的地位。對德國來說,則是通過借力英國市場和政策環境,提升其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整體來看,德國與英國簽署的這份“友好協議”,是歐洲大陸力量重組與策略調整的縮影。它不只是移民管理或貿易合作的簡單文件,更是歐洲面對全球不確定性時,急于塑造自主安全和防務體系的體現。
在未來,這種跨國軍事和科技合作,可能會改變歐洲的戰略版圖,提升歐洲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性,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挑戰和摩擦。歐洲巨頭們能否在這條道路上穩步前行,既考驗他們的智慧,也關乎全球戰略格局的演變。
眼下,默茨與斯塔默的握手僅僅是一個開始,歐洲聯手打造的“防務聯盟”正加速成型,誰將成為這場博弈的最大贏家,仍需拭目以待。而這場“友好協議”,無疑為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增添了更多變數和看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