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入伏,老人說“不怕入伏淋,就怕入伏晴”,入伏晴天有何預兆?早看早知道。
入伏
熱來頭伏鳥無聲
赤日風溫暑氣橫
欲出門前炎日里
聆聽戶處蚱蟬鳴
不知不覺,時間過得真快,明日入伏。入伏不在二十四節氣之列,卻是大家非常重視傳統節令之時,古人用詩句描述了,入伏的炎熱和對清涼的期盼。
入伏就是指三伏天的開始,共分為頭伏、中伏和末伏。民諺“夏至三庚數頭伏”,指的是從夏至的第三個庚日入伏,“庚日”是干支歷的紀日方式,指的是含有天干“庚”的日子。干支歷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用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按照傳統習俗,人們把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為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由于天干是十個,每個庚日之間為10天,頭伏的天數為10天,末伏的天數也為10天,中伏的天數由夏至到立秋之間的庚日決定,有四個庚日為10天,有五個庚日為20天,也就出現了有的三伏天30天和40天的情況。
三伏天是最炎熱的時間段,此時雖然白晝漸短,但地表吸收的熱量大于散發熱量,加上時常吹的東南風,天氣也就比較炎熱潮濕,熱浪滾滾。民間有著“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才算暑”的說法,說明了三伏天炎熱程度和時長。
在傳統觀念中,入伏不僅是節點還是傳統節日,民間也流傳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要喝疙瘩面”的說法。入伏這天,人們要舉行一些民俗活動,祈求風調雨順,能有個好收成。古人按照多年經驗總結,留下來了“不怕入伏陰,就怕入伏晴”的農諺。
明日入伏,有啥預兆?看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農諺怎么說?
入伏說法
一、入伏雨淋頭,伏伏雨不愁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入伏當天如果是個下雨天,接下來的三伏天雨水就會比較多,農民種地就不用發愁。
在古時的農耕社會,生產力落后,種地全靠天。三伏天炎熱,地表水份蒸發快,容易出現伏旱,按照古人的經驗,入伏下雨,伏天雨水就多,有利于莊稼生長,農民就不會因為地旱而發愁。
民間有著“入伏雨淋頭,吃喝不用愁”的說法,入伏下雨不僅有利農業生產,還會為酷暑帶來絲絲涼意,讓人們清爽度三伏。
二、入伏大晴天,農夫發憂愁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入伏是個大晴天,農民就會為種地而發愁。
老話說“入伏晴一天,干旱到處暑”,意思是說,入伏當天晴天,接下來的天氣以晴天為主,干旱無雨的天氣會持續到處暑之后。入伏之后天氣炎熱,晴天的熾熱,會加快地表水份蒸發,發生伏旱,造成秋糧減產,對于生活在看天吃飯的人們來說,入伏晴天是讓人害怕的天氣。
總結:“不怕入伏淋,就怕入伏晴”,是人們對于天氣變化規律的總結,反映了人們對于自然天氣變化和農業生產的聯系。入伏是天氣變化的轉折點,影響著農業生產,人們都盼望著入伏的好天氣,能帶來個好年景。從現實生活著,人們也希望伏天雨多,不僅有利莊稼生長,還能為炎熱帶來清涼,入伏下雨也是人們的一種期望。
明日入伏,您那邊有哪些說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